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新中国经济制度变迁
0.00     定价 ¥ 138.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50441422
  • 作      者:
    李萍,杨慧玲,吴垠,李标,李怡乐,等
  • 出 版 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之年作为元年,那么,2019年正好是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70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检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70年变迁,描绘和勾勒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历的建立、探索、改革、转型与完善过程中艰难曲折的发展脉络,理解新中国经济制度70年的变迁路径、特征及其绩效,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更加自觉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价值认同,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高度自信,是极具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展开
精彩书摘
  《新中国经济制度变迁》:
  (二)限制、利用政策的推进
  1.关于私营经济的限制、利用政策
  新民主主义社会如何处理资本主义工商业、如何对待民族资本以及民族资本家是恢复国民经济的关键一步。在这一历史时期,一切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私营经济都要加以利用,一切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私营经济都要加以限制,使其顺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949年,周恩来领导起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是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向的思想精华。《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是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五种经济成分构成,明确指出对于国民经济有利的私营经济人民政府要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政策。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限制、利用”政策。1949年,为了团结好民族资产阶级,利用好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刘少奇通过“天津之行”消除了私营业主对于发展私营工商业的顾虑。在“天津之行”中,刘少奇明确指出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共产党争取的对象,在一定的时期内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允许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全党和全中国必须贯彻七届二中全会的重要精神,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携手民族资本家共同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对于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出现的“左”倾行为要给予严厉批评。刘少奇的“天津之行”代表中国共产党在适度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做出了承诺,天津私营经济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1949年6月,天津新开张的厂店达到上千户,政府财政收入也达到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
  1950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表了“对私营工商业要有所不同、一视同仁”的讲话,指出由于私营工商业比较落后的性质,必须由国营经济占领导地位,这就是有所不同;而在其他原则上,私营工商业和国营经济应一视同仁,因为私营工商业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要,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1950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并发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要求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全国财政支出,由此减少了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抑制了通货膨胀,但由于财政支出、现金管理和物资调度的统一管理,私营经济遭到排挤,私营企业开始倒闭破产,工人下岗失业。针对这一现象,毛泽东发表“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著名讲话,指出要保护私营企业的发展,因为只有维持了私营企业的生产,才能保护好工人,使工人获得福利,所以必须把工作重心由统一财经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经济上。1950年,新中国出台了第一部《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该条例的宗旨是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鼓励并扶植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要求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分工合作。
  这段时期,党在私人资本主义的活动范围、税收政策、市场价格和劳动条件等多方面采取适当限制的政策,也尽可能发挥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使私人资本主义朝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的方向发展。正如毛泽东指出“限制和反限制”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斗争的主要形式,党和国家既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但也决不允许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任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而不受限制。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一、马克思制度理论的精髓与当代制度理论的一般含义
二、经济制度:内部分层及其关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三重规定性及其特征
第二节 基本经济制度变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所有制的变迁:从单一公有制向多元化转变的历程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三、非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具体经济制度变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微观层面:企业制度变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二、中观层面:区域经济制度和产业经济制度变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三、宏观层面:宏观经济制度及其调控制度变迁的理论与实践
四、小结:新中国具体经济制度变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上篇 微观经济制度变迁
第二章 城市国有经济制度变迁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城市国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949-1978年)
一、国营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并存(1949-1956年)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后单一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957一1978年)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城市国有经济制度的改革与转型(1978-2012年)
一、国有经济改革的基本取向
二、“两权分离”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三、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第三节 新时代城市国有经济制度的深化改革(2012年-)
一、国退民进的反思与国进民退的调整
二、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变迁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土地改革及其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1949一1978年)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两权分离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2012年)
三、新时代农地集体所有制下“三权分置”改革的深化(2012年一)
第二节 农村生产经营制度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混合经营向集体经营的转变(1949-1978年)
二、改革开放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的“两权分离”时期(1978-2012年)
三、新时代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三权分置”时期(2012年一)
第三节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时期(1949-1978年)
二、改革开放后“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要素分配并存”的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时期(1978-2012年)
……
第四章 新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制度变迁

中篇 中观经济制度变迁
第五章 城乡二元经济制度变迁
第六章 产业制度变迁
第七章 区域经济制度变迁

下篇 宏观经济发展及其调控制度变迁
第八章 宏观经济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
第九章 劳动就业制度变迁
第十章 收入分配制度变迁
第十一章 经济开放制度变迁
第十二章 宏观调控制度变迁

尾论 新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一个方法论的解释
第十三章 新中国制度变迁的制度整体主义分析: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解释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