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历史古籍提要》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新疆重要历史古籍文献基本面貌和流布情况的综合辑录,对1911年以前形成(包括正式出版或未出版)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新疆重要历史古籍和相关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搜集、整理和编制,并就所录文献的主要内容、历史价值、版本源流和收藏地点进行进行了著录与汇总,具备一定的网罗度、系统性,填补了相关出版市场空白。就社会效益而言,本项目的完成对于了解认知新疆灿烂历史文化、彰显新疆历史文献珍贵价值、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文化阵地、维护祖国统一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阿文成公行述
(清)王昶撰。嘉庆十九年(1814 年)刻本1 册;北京图书馆复制胶卷本1 盘。刻本藏于国家图书馆,胶卷本藏于首都图书馆。
王昶(1725—1806),字德甫,一字琴德,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朱家角(今属上海)人。乾隆十九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曾从云贵总督阿桂征讨缅甸,复从阿桂定两金。议功擢鸿胪寺卿,仍充军机章京。三迁左副都御史,先后外授江西按察使、直隶按察使、陕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以云南铜政事重,撰铜政全书,求调剂补救之法。内迁刑部侍郎,以老致仕。著有《使楚从谭》《征缅纪闻》《春融堂集》。辑有《明词综》《国朝词综》《湖海诗传》《湖海文传》等书。《清史稿》(卷三〇五)有传。
阿文成公即阿桂(1717—1797),章佳氏,字广廷,号云岩,大学士阿克敦之子,边疆重臣。乾隆三年举人。以父荫授大理寺丞,累迁吏部员外郎,充军机处章京。先后参与金川军事,征准噶尔,从富德进讨霍集占,平定回部。提议驻军屯田,称“守边以驻兵为先,驻兵以军食为要”,招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乌什回民赴伊犁屯田。筹划建设绥定、安远二城,兵居与民房次第设立。为维护清朝对新疆统治奠定基础。授伊犁将军,寻调署四川总督。巡边了解金川土司之间构衅及山川形势。缅甸扰边,清朝出兵,以傅恒为经略,阿桂及阿里衮为副将军。清军失利,阿桂受命留办善后。再征大小金川,阿桂在清军先后失利情况下,反败为胜。又镇压甘肃回民苏四十三及石峰堡反抗。阿桂屡将大军,知人善任,执政尤识大体。虽经乾隆屡次打击压制,终能成功。
《阿文成公行述》对上述事迹皆有记载,并及阿桂生平,不仅印证官方记载,亦能补充官书记载之不足。王昶在征缅甸、金川与阿桂曾共事,了解更多史实,在不触犯乾隆忌讳前提下,对阿桂生平有较客观的评介。
阿文成公年谱
(清)那彦成纂。嘉庆十九年(1814 年)刊本;1998 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版《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第99—104 册收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年影印本8 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收录。
那彦成(1763—1833),章佳氏,字韶九、东甫,号绎堂,满洲正白旗人,大学士阿桂之孙,工部侍郎阿必达次子,清中期边疆大吏。曾作为钦差大臣,督军剿陕西教首张汉潮,署陕甘总督,处理善后事宜。授两广总督,剿平勾结海寇的土匪。从总督任上被调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又调西宁,平叛番。历喀喇沙尔、叶尔羌办事大臣,喀什噶尔参赞大臣。道光二年(1822年),青海番族再次骚动,授那彦成陕甘总督往按。道光七年(1827 年)回疆四城恢复,受命为钦差大臣往治善后事。张格尔败亡后,浩罕国藏匿张格尔妻孥。那彦成禁止与浩罕交往,断绝贸易。后来新疆再乱,那彦成被道光斥作“误国肇衅”,革职。道光十三年(1833 年)卒。《清史稿》(卷367)有传。
阿文成公即阿桂,详见《阿文成公行述》。
《阿文成公年谱》记载了阿桂上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下至嘉庆二年(1797 年)的亲历事件。《年谱》首先介绍了阿桂的身世和世系,以及成长经历。随即介绍了阿桂乾隆三年(1738 年)举人后授镶红旗蒙古副都统,长期戍守西北边疆。乾隆十三年(1748 年),参加大小金川之役。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参加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事平后移师驻伊犁,提出于新疆屯田建策,被采纳。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再次参加大小金川之战,历时5 年,运筹战事,多合机宜等重大事件,其中夹杂私人琐事,一直到阿桂81 岁。从阿桂亲历的西北重大事件,可以从另一侧面了解乾隆年间新疆地方状况,佐证清廷对新疆施政及推行各项政策的过程。
……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