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优先发展: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新型路径选择》:
2.公平性
对公平的定义和论述形成许多观点,主要有庇古的功利主义公平观,平均主义公平观,罗尔斯的最大最小化的公平观,诺齐克的应得权利观,阿玛蒂亚·森的基本能力公平观,布坎南的一致同意公平观,市场结果公平观等,各种公平观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所强调的是人类发展机会选择的平等性,既要满足当代人不断发展的需要,又不能损害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因此,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公平性原则,总体来讲涉及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即不仅要维护代际之间的公平,也要维护代内之间的公平。
其一,时间维度的公平。这主要指的是代际间的公平。在人类居住的地球空间中,自然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再生速度慢于人类需求欲望的增长速度。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目标的时候,如果不能放眼长远,只考虑当代人的发展需要,而不顾及后代人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对自然资源实行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竭泽而渔,必然会使子孙后代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遭到严重损害,也会影响和威胁到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这是一种代际间的不公平,实际是以牺牲后代人的需要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发展。时间维度的公平表明当代人必须要合理利用资源,不应当损害后代人获得发展的能力。
其二,空间维度的公平。这指的则是代内公平。既包括国家内部的公平,也包括国际间的公平。就一个国家或社会内部的公平而言,区域之间、阶层之间、社会群体之间也都存在着发展的公平问题。一国内部贫富差距的存在,体现的就是社会阶层或群体间发展的不公平。在一个贫富严重分化的两极社会是没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样,区域之间的发展落差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有责任帮助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在强调公平性原则时并不否定效率性原则,可持续发展观认为效率和公平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利用与配置,如果不讲求效率,可持续发展中的发展这一核心就无从实现,因此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强调公平性原则则有利于人们获得更加均等的发展机会,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的提高。提高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效率又给公平地分配资源提供了基础。
3.创新性
创新性就是利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经济社会条件。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也是扩大人类与自然系统的环境容量变革的关键所在。通过技术创新,人类不断发现和发明新的能源、资源以及替代品,对资源的使用方法和用途进行扩展和深化,开发适合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新技术,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宽可持续发展的投入要素的范围和内容。
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制度保证,可以对人类利用和开发资源的方式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规范和约束。也能够通过制度创新,将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的外部性及时内部化,合理科学地增加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的运行成本,使其经济行为得到有效的限制和约束。合理的制度创新能够保障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使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更为高效,保障可持续发展得以顺利推进。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和践行,对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如前所述,民族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的生态屏障,几条主要的大江大河均发源于此。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全国的生态状况。同时,民族地区又是我国整体发展中较为贫困落后的地区。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地区,追求较快的发展、尽快达到内地较发达地区相近的现代化水平,一直是民族地区政府及群众的迫切愿望。但是,如何发展,追求怎样的发展目标,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发展目标,这是新的时代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民族地区提出的现实要求和新的约束条件。也是民族地区在谋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面对而且需要认真思考并要在实践中加以探索、进行创新的重大问题。这也成为本研究反思民族地区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探求新型发展路径的重要理论基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