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当代重探
0.00     定价 ¥ 108.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20340946
  • 作      者:
    荆雨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荆雨(1970-),吉林农安(古称黄龙府)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于吉林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2004年于武汉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师从李景林先生、郭齐勇先生,2005年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姚大志教授,2015年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进行访问研究。现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吉林省哲学学会、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及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多个项目,出版《自然与政治之间——帛书<黄帝四经>政治哲学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十五讲》等著作,围绕儒家政治哲学等核心问题,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当代重探》是以“道德的政治”为核心和主题,在古今、中西的多重视域下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内涵及其思想实质进行的整体性地理解和研究。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当代重探》既对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之实质内涵、历史传统、构成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又从思维基础、根据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梳。一方面回应了西方政治哲学中关于道德与政治关系的某些思想挑战,主张政治应当具有道德性和应当性;另一方面从学理上澄清了对于儒家德治思想的某些误解。作者指出,儒家“道德的政治”是方法和手段之上的至善目标与价值理念,是道德的个人、道德的社会、道德的世界之建设的核心与枢纽,是将中国社会、中华民族建设成为以德相与、以德贯通、充满凝聚力与向心力之整体的动力和基石。
展开
精彩书摘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当代重探》:
  一儒家道统思想及其政治超越性追求
  道统之说本自韩愈。儒家思想发展中有一普遍的精神之统,此精神之统中涵一普遍的精神之体,或者说,有此精神之体才有此精神之统;由此,儒家的道统必是一超越精神之统,而不是“圣人之迹”。牟宗三揭示孔子重建道统的内涵和意义并对叶水心提出批评,以及阐发宋明儒学的课题等都在于构建一精神之统,构建一民族文化发展之源、民族发展之创造的动能。
  朱熹对于孔子在道统之传中的特殊意义有明确的认识。他在《中庸章句序》中说:“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朱熹的意思是,自周公以后,内圣与外王已不复合一,孔子只能开创“道学”以保存与发明上古“道统”中的精义——“道体”,却无力全面继承周公的道统了。余先生进而认为朱熹在《答陈同甫书》中屡次提到“密旨”“心法”是关于尧、舜、禹对于“道体”掌握的描述。他认为这更证实了前面的观察:朱熹在讨论“道统”时,特别突出“道体”的重要性。朱熹突出的是孔子因无位而以其学开其统,以学相继承、相传播,普遍化其统,使民族精神之统得以不断延续。这是夫子贤于尧舜之处,也即是说,孔子因开创了普遍的道体而贤于尧舜。同时,朱熹又认为,此一“道体”,是尧、舜、禹时即存在而相传的。
  牟宗三对此道统最显明的说法为:“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线相承之道,其本质内容为仁义,其经典之文为《诗》《书》《易》《春秋》,其表现于客观政治社会之制度为礼乐刑政。此道通过此一线相承而不断,以见其为中华民族文化之命脉,即名日‘道统’。自韩愈为此道统之说,宋明儒兴起,大体皆继承而首肯之。其所以易为人所首肯,因此说之所指本是一事实,不在韩愈说之之为‘说’也。唯韩愈说之,有点醒之用耳。”牟宗三明确指出儒家道统不能够从三代之治讲起,反复强调孔子之“仁教”乃是“对于道之本统之重建”。牟宗三在对道统的解说中重视道之“体”。他鲜明地指出孔子贤之所以为贤,在于其所重建之道统不同于往圣之“创业垂统”,其意义在于开启了普遍的民族的精神生命。牟宗三谓:“‘道’者精神生命之方向之谓也。一民族如不能对此点有彻底清醒之确立与挺立,则必永停于软塌恣肆、颠倒摇摆、甚至冻结,而不能畅达屹立其自己之境。”孔子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仁”确立此精神生命。牟宗三又说:“孔子并非一王者,故其相承尧舜三代之道,并非与三代之王者为同质地相承。此是其虚歉处。”“然正因如此,而使道有‘直方大’之解放。此是其充盈处。”就孔子而言,孔子无位,故不能直接继承三代王者的事业。正因为如此,反而使孔子能以其学传承此道。就整个民族精神生命而言,其功至伟。牟宗三谓:“此一系相承之道统,至孔子实起一创辟之突进,此即其立仁教以辟精神领域是。”孔子不但继承道统,尤其使道统在他这里有创造性地发展,孔子实开启一新的道统,即一精神生命之统。牟宗三在其关于儒学道统的关注中,着力于梳理出一条“道”的统绪。此超越意义之统续在孔子之前的性、命思想中虽存在但却是一条暗流。至孔子,才截断众流,使其浮出水面。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内涵及其思想基础
第一节 中西关于“道德的政治”之不同主张
一 中国学者对于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实质的揭示
二 西方政治哲学关于“道德的政治”之不同主张
第二节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实质及其历史背景
一 儒家“道德的政治”理念的本质内涵
二 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三 “庶富而教”: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根本目标
第三节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实现方式
一 “道之以德”:“道德的政治”施行的内在理路
二 “为仁由己”:“道德的政治”目标达致的自主性
三 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的当代反思

第二章 “德”之演进及“道德的政治”观念之初定
第一节 殷商时期“德”观念的出现及内涵变化
一 殷商时期天帝祖先信仰向道德伦理观念的发展
二 殷商时期“德”观念的出现与发展
第二节 周代“敬德”“保民”政治观念的表现
一 周初政治的“敬德”“保民”思想
二 春秋时期“刑德并用”的政治观念
第三节 孔子的刑德观念及其发展
一 上博简《鲁邦大旱》所见孔子的刑德并用观念
二 对孔子“德主刑辅”思想的综合认识

第三章 政权合法性视域下之“道德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合法性”概念的内涵及其内在价值指向
一 “合法性”的内涵及基本理解
二 中国古代政权合法性思想的基本观念
第二节 天命与德行并重之政治正当性思想
一 “唐虞之道”与圣王政治的理想
二 殷商时期以天帝、祖先神为中心的潜在合法性观念
三 敬德保民:周代政权合法性内涵的德性转化
第三节 “民之父母”观念之政治正当性思想
一 《诗》《书》中“民之父母”的政治正当性思想
二 明德与亲民:先秦儒家政权合法性思想的内涵
三 儒家“民之父母”观念的现代反思

第四章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维与价值观基础
第一节 中国哲学整体性世界观的内涵
一 中国哲学“整体性思维”的内涵
二 “天-地-人-我”一体的道德世界观
三 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共同体观念
第二节 西方政治哲学关于个人与社群关系的争论
一 罗尔斯与社群主义关于正义主体性质的争论
二 哈贝马斯关于正义条件的主张及其启示
第三节 成己-成人:道德政治中的人格实现
一 为仁由己:道德主体之挺立与人格尊严之追求
二 成己-成人的道德整体观与共同体意识

第五章 儒家的人性关怀及政治道德之养成
第一节 善恶之间:孟子、荀子人性论概要
一 孟子前的人性论及其政治哲学内涵
二 孟子性善论及其蕴含的政治哲学主张
三 荀子性恶论基础上的理性选择
第二节 孔孟儒家政治公德修养的心性路径
一 义利之辨:孔孟公私观的思想主旨
二 孔孟儒家政治公德修养的心性指向
三 仁爱与孝悌:孔孟公私观的理论困局
第三节 荀子的礼法制度思想及对公私困局的突破
一 荀子突破孔孟理论困局的总体可能
二 荀子承认人之欲望并予以合理安顿的主张
三 性恶论基础上的礼法制度主张

第六章 天下有道——“道德的政治”之超越根据
第一节 道法自然:道家政治哲学之自然性向
一 道:作为政治之本原与根据
二 德:自然的政治之内涵
三 无为、无名的政治主张
第二节 天下有道:儒家“道德的政治”之超越理想
一 儒家之道义追求及其政治理想
二 超越而具体:三代之道的典范意义
三 儒家之“道”的超越性与普遍性
第三节 “道尊于势”:儒家道统之政治超越性
一 儒家道统思想及其政治超越性追求
二 士君子的政治追求及政治理想的实现

第七章 君子之治:“道德的政治”之存在论意义
第一节 “君子”概念发展及德位关系的变化
一 《诗》《书》中“君子”德位内涵的变化
二 《周易》经、传中的“君子”内涵
三 《论语》中君子德、位之分合
四 君子德、位的特殊性
第二节 儒家“君子世界”的政治哲学内涵
一 君子的仁义世界
二 君子的德性世界
三 君子的礼法世界
四 儒家君子政治的现代意义

第八章 “道德的政治”之教化形态与法治路径
第一节 儒家乐教及其对于道德政治形成的意义
一 乐的内涵及其传承与起源
二 乐的结构与礼乐制度
三 乐的政治教化功能
第二节 隆礼重法:荀子“德性的法治”思想
一 荀子“德性的法治”形成之社会历史背景
二 荀子“德性的法治”哲学形成之思想逻辑
三 荀子政治哲学之理性精神与制度追求
四 隆礼重法:“德性的法治”之制度要求与德性归趋

第九章 “道德的政治”形成之社会形态与当代实现
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与道德政治之双向构成
一 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
二 士绅自治——政权与社会的沟通桥梁
三 乡约体系——乡村善治的规范体系
四 书院文化——传统社会精英文化的枢纽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道德的政治”之当代建构
一 近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逐渐瓦解
二 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结构的重构与发展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道德的政治”的理论吸收
四 “道德的政治”对当代社会道德建构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