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知识产权法
0.00     定价 ¥ 39.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64369743
  • 出 版 社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知识产权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合我国现行法律,系统阐述了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绍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的基本制度。同时,书中对知识产权法的新研究成果也有适当反映,以便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知识产权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
  《知识产权法》既可作为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教科书,又可供一般读者学习知识产权法学理论知识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知识产权法》:
  一、作品的概念
  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作为反映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和情感的智力创造物,作品本身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体,其范围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展。图书时代,作品主要包括书籍、绘画、雕刻等;广播时代,作品进一步包括电影作品、话剧作品和摄影作品等;网络化时代,作品则扩展到计算机软件、多媒体作品、数字化作品等。
  作品作为人的智力创造成果,具有无形性,通常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图画等形式附于某一具体物上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该承载作品的具体有形物即为作品载体,如载有论文的期刊、附有散文的书籍等。作品需要附于作品载体之上,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作品是智力创造物,具有无形性,不会随着时间流逝或使用而发生毁损和灭失,不能做出消灭的事实处分,是著作权的客体;作品载体则是有形物体,会发生毁损和灭失的事实,能够做出转移和消灭的事实处分,是物权的客体。载体的所有权没有保护期限的限制,而作品著作权中的财产权有保护期限的限制。①同时,作品载体的转让、灭失并不必然意味着作品本身的转让、灭失。一件作品可以有多个不同的作品载体,例如,一首诗歌既可以以书籍为载体,也可以以磁带录音形式进行保存。
  作品是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有机统一体。但是,对著作权的保护客体究竟是作品的内容还是作品的表现形式,却存在广泛的争议。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著作权保护的仅仅是作品的表现形式,即特定概念或观念的表达,而非表达的概念或观念本身。美国1976年《著作权法》对此作了明确规定:“著作人的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不及于该作品中任何观念,步骤、过程、制度、操作方法,概念原理或表现,而不论其在该作品中被描述、解释、图解或具体表现形式如何。”该理论对各国著作权立法和司法实践影响至深。
  二是认为著作权同时保护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该学说认为,一部作品的形式只是一种物体的自然形式,如果著作权保护仅仅限于这种形式,而不包括作品具体内容,则可能诱发任意改编他人作品的间接性的侵权行为。
  三是认为应将作品的内容、表现形式与所表达的思想进行区别。著作权法保护内容与形式,但不保护思想。这一观点可以说是第二种看法的延伸。
  目前后两种看法在我国法学界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司法实践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作品的积极要件
  从定义中可知,作品取得著作权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作品必须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作品必须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并且是通过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因此,凡不属于上述三个领域的,或虽属上述领域,但不是智力创作成果的,都不能成为作品,比如体育活动中的技巧、动作、阵势排列等,不属于作品范畴。
  (二)表现一定的恩想或情感
  作为智力活动创造成果,作品必须是一定的思想或情感的表达,或传授知识,或阐述哲理,或反映现实,或抒发情感,不管采用什么表达方式,都必须是思想或情感的外露。若没有反映一定的思想或情感,仅仅标明客观情况,则不能成为著作权法中的作品。比如:路标只具有指示作用,没有思想,也不表达情感,因此不能成为著作权法中的作品。
  (三)有一定的表达形式
  作品是思想或情感的表达,但是思想和情感是无形的,属于主观范畴。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必须具备能够被人感知的客观的表现形式。当然,这里所说的表现形式不限于文字形式,也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中所有用来表现思想和情感的媒介和符号系统。不同的作品,其具体表达形式各不相同。如对文字作品而言,表现形式为文字符号的组合、字词句的排列;对美术作品而言,表现形式为富有情感的线条、色彩、描绘手法等;对音乐作品而言,表现形式为旋律、节奏、合声等;对舞蹈作品而言,表现形式则是动作、姿势、表情等。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知识产权法概述
第一节 知识产权概述
第二节 知识产权的性质与特征
第三节 知识产权法的概念、体系与地位
第四节 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著作权法律制度概述
第一节 著作权的概念及演变
第二节 著作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著作权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第四节 著作权的性质

第三章 著作权的客体
第一节 作品的概念
第二节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第三节 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第四章 著作权的主体
第一节 著作权主体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特殊作品的著作权主体

第五章 著作权的内容
第一节 著作人身权
第二节 著作财产权

第六章 著作权的取得方式与保护期限
第一节 著作权的取得方式
第二节 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第七章 邻接权
第一节 邻接权概述
第二节 表演者权
第三节 录音录像制品制作者权
第四节 广播电视组织的播放者权
第五节 出版者权

第八章 著作权的利用与限制
第一节 著作权的许可使用
第二节 著作权的转让
第三节 著作权的限制

第九章 著作权的管理
第一节 著作权行政管理
第二节 著作权集体管理

第十章 著作权法律保护
第一节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
第二节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著作权纠纷的处理

第十一章 专利法概述
第一节 专利与专利法
第二节 专利法的历史沿革

第十二章 专利权的客体
第一节 发明
第二节 实用新型
第三节 外观设计
第四节 专利法不予保护的对象

第十三章 专利权的主体

第十四章 专利权的内容
第一节 专利权人的权利
第二节 专利权人的义务

第十五章 专利权的取得
第一节 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第二节 专利的申请
第三节 专利申请的审查与批准

第十六章 专利权的利用与限制
第一节 专利权的转让
第二节 专利实施许可
第三节 专利权的限制

第十七章 专利权的保护
第一节 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第二节 专利侵权行为
第三节 专利权的国际保护

第十八章 商标与商标法概述
第一节 商标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商标的构成
第三节 商标法概述

第十九章 商标权的取得与终止
第一节 商标权的取得方式
第二节 商标注册的原则
第三节 商标注册的程序
第四节 商标权的期限、续展与终止

第二十章 商标权的利用与限制
第一节 商标权的利用
第二节 商标权的限制

第二十一章 商标权法律保护
第一节 商标权侵权行为的认定
第二节 商标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商标权纠纷的处理

第二十二章 商业秘密权

第二十三章 厂商名称权
第一节 商号概述
第二节 厂商名称权
第三节 厂商名称权的法律保护

第二十四章 地理标志权

第二十五章 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权

第二十六章 植物新品种权

第二十七章 反不正当竞争

第二十八章 农业知识产权概述
第一节 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
第二节 农业知识产权的制度功能
第三节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第二十九章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概述
第一节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产生与变革
第二节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主要途径

第三十章 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条约
第一节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第二节 《伯尔尼公约》
第三节 《马德里协定》与《尼斯协定》
第四节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第五节 《保护表演者、音像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罗马公约》
第六节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
第七节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