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艺术学记:现当代学者与艺术史研究
0.00     定价 ¥ 79.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20152983
  • 作      者:
    朱天曙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朱天曙,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北京语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被称为我国“70后”书画家群体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展开
内容介绍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也是世界意义的东方艺术门类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富于创造力、想像力。书法在字形上象形与抽象的统一,笔法上丰富而灵活,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艺术学记:现当代学者与艺术史研究》收录了作者十多年学习现当代学者关于书画篆刻史论研究的十一篇文章,取名为《艺术学记》,是对中国历代书法作品、书法名家和书法技法的品鉴。
  《艺术学记:现当代学者与艺术史研究》的内容通俗易懂,属于大家小书一类,很适合普通大众读者的阅读,特别是针对相关领域的爱好者,更是符合其审美情趣。
展开
精彩书摘
  《艺术学记:现当代学者与艺术史研究》:
  这批四百多年前的手札所以能保存下来并流传到哈佛燕京图书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首先,收信人方用彬有意识地收集和保存了这批手札。在“金”册第九函之后,有收信人识语一篇,谈到他收藏信札的经过。他说:“余昔弱冠,志在四方,盖欲纵观山水,广结英。间有交游文酒会,每得翰墨,辄藏之,永以为好也。”又说:“余自少迄今三十余载,所游南北京省,历览名胜而交诸文士大夫,结社题咏及往来书翰,不啻盈几箧矣。久之,虑将湮没为蠹鱼残食,于是兴怀感事,遂检点分类校定。其柬牍诗词,凡文字俱妙者,装为数帙;其短剌手札,简约精绝者,亦裒成数帙;至夫礼请辞谢之帖,皆名公高士之讳,犹不可弃,亦编成集……异时传诸后代,使之知余生平重交谊、宝翰墨之谆切也如此,宜深念之,当保惜之。”写这篇识语的时间是“万历庚子岁腊月余日”,万历庚子岁为万历二十八年,相当于公元1600年,但因中西历的差异,该年腊月已进入1601年了。末署“世儒生方思玄直叙书于竹林园之清音阁中”,不是方用彬。我曾怀疑这篇识语以及下面一篇吴期祚识语的真实性,经过多方考证,可以认定它确是收信人方用彬亲笔写的识语,可见他又名思玄。
  其次,这批手札劫后余生,为方用彬的孙子及外曾孙所保藏。在“土”册第二八三通名剌之后,有方用彬外曾孙吴期祚的识语一篇,他写道:“予曾外祖太学用彬公,字元素,有明庆、历人。迹其生平,博学能文,胸无今古,其一时所钦为贤豪间者耶。及余外祖日丹龄公,率由旧章,遵先遗宪,诚畴昔隐逸君子焉。曾集诗文翰牍,汇成六册,以为家珍而贻后嗣。厥后余扆臣二舅父暨诸侄辈家移海陵,故里旧物,忽被贼散,余二舅父概不之惜,独寤寐不忘者,此元素公遗册耳。阅丁巳冬,余母代检贼剩残书,附鸿函出,他俱乌有而遗册仅全,余二舅父不啻百朋之锡。”末署“康熙戌午花朝日澄溪愚外孙吴期祚拜识于南粱之萍舟”。随着歙县环岩《方氏族谱》的发现,这篇识语中提到的日丹龄、扆臣的身份都得到证实,从而证明了这篇识语的真实性。
  ……
展开
目录

陈垣先生与书画史研究
——以《吴渔山生平》《元西域人华化考美术篇》为例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美术篇


“气韵生动”与徐复观先生的研究
——中国古代书画理论的疏解与阐释
徐复观:释“气韵生动”


近代金石学学科的奠基之作
——《中国金石学概要》与马衡先生的学术贡献
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历代石刻


生于何年?卒于何年?
——读汪世清先生《艺苑疑年丛谈》
汪世清:艺苑疑年丛谈-程邃(1607~1692)


钩沉辑佚考证辨伪
——卞孝萱先生《郑板桥丛考》的学术价值
卞孝萱:《郑板桥家书》四十六通辨伪


手札的意义
——读陈智超先生《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
陈智超:《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
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导言


元明书法的时代再现与阐释
——黄悖先生《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札记
黄悼:晚明董其昌的“以禅喻书”论及其书法史观


中国印论研究的分类总录
——《中国印论类编》与黄惇先生的印论史研究
黄悖:《中国印论类编》前言


从文字到书论
——中田勇次郎先生的中国书法研究
中田勇次郎:汉魏晋南北朝的书论


异域之眼
——方闻先生论中国书法的风格
方闻:书画同源

拾壹
《万物》:模件与创造
——雷德侯先生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角
雷德侯:书法的审美抱负

附录:“文献”与“德性”的结合
——漫谈我的书法篆刻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