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历史演进中的中国民族话语
0.00     定价 ¥ 129.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20148689
  • 作      者:
    马戎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客座或兼职教授。1968—1973年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1973~1976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1987年先后获得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后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问题、教育问题、贫困问颢、人口、千移与城市化问题等。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同心出版社,1996)、《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社会学的应用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民族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ibet(香港大学出版社,201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族际交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演进中的中国民族话语》收录了作者自2016年以来发表的有关“民族话语”的主题论文,分析了现行的“民族”理论和话语体系,提出中华文明传统具有非无神论的世俗性,这是中华文明与当代其他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主要区别,由此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社会伦理和群体认同结构。同时试图说明西方的“民族主义”理念为什么不可能产生于中国的土壤,以及西方“民族”概念引入中国后造成的话语困境。
展开
精彩书摘
  《历史演进中的中国民族话语》:
  关于李健的博士论文选题,我曾和他讨论过许多次。他历次赴藏参加的那些常规社会经济发展的专题调查、城乡居民家计调查等,固然可以在实地调查所获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完成调查报告和专题研究论文,但是很难找到学术创新的突破点,很难在学术层面上加以提高,因此,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并不合适。
  我一直在想,李健的博士论文选题应该达到几个基本要求。第一,这个主题能够比较鲜明地反映和折射出西藏百年来深刻的社会变迁,为此要选择一个能够集中和生动反映社会急剧变化、文化被动转型的特殊社区或群体,这个群体必须有某种代表性,可视为西藏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的某种缩影,对于它所承载的区域文化特质、社会组织特征及其变迁的分析和讨论能够与社会学的核心议题要有一定的连接。换言之,相关的分析讨论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围绕这一群体和相关专题的研究分析讨论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在基础理论上拔高和开展学术对话的空间。第二,围绕这一选题的基础资料收集工作(包括调查时间、资料规模与调查难度)可以与一篇博士论文田野调查的工作量大致相当,人类学强调有一年的田野调查,对于这一主题的被选择群体的实地调查时间累计起来也应不少于一年。第三,这个选题在实际调查活动中具有可操作性。
  通过我自己对西藏社会的文献阅读、实地感受及与藏族学者的交流,我感到有几个群体大致符合我的要求。这几个群体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历史延续性,具有稳定的内部组织体系,所从事的职业也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来经历了衰落而又重新兴起的历史性转型过程。同时,对于这些重大变化的过程描述和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需要相当时间的文献整理和实地调查,而对于这几个群体历史角色演变的分析,也可以对西藏传统文化的历史走向在学术层次开展比较深入的讨论。
  其中第一个群体是西藏的僧侣群体。藏传佛教历史悠久,形成一整套寺庙组织体系和宗教文化知识体系。1951年喇嘛人数约占西藏总人口十分之一,1958年仍有2771座寺庙和11.4万喇嘛,而到了文化大革命后的1976年,只保存了8座寺庙和800名喇嘛。随着后来落实宗教政策工作的开展,1994年寺庙恢复到1552座,僧尼41800人。寺庙和僧人是藏传佛教的核心,寺庙数量和僧人规模的大起大落,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西藏的社会变迁和中央政府宗教政策的演变。相关研究还可以与国外的宗教群体研究进行比较和对话。但是,在藏区对寺庙开展深入调查的难度太大。旦增伦珠曾经在哲蚌寺进行过多年的寺庙与僧人调查,发表了一篇有关哲蚌寺历史变迁与寺庙管理的专题调研报告。他的调研经历使我确信这不是李健的适当选题。一是进入的难度大。二是深入的难度大,如果不熟悉藏传佛教的经典文献与发展历史,调查者很难理解僧侣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很难理解寺庙的运行规则。而宗教社会学研究之所以难度特别大,就是因为研究者必须既是熟悉这一宗教的专家,但同时又不能是这个宗教的虔诚信徒。不是该宗教的专家,就无法理解这一宗教的组织体系和教徒的理念与行为;但是一旦成了某一个宗教的虔诚信徒,也就难免丧失了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超脱立场来客观地分析各种宗教组织和教徒活动的能力。从以上各方面考虑,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适合李健的博士论文选题。
  另一个群体是西藏的说唱艺人或游吟歌手。民间说唱艺人是世界范围内一个古老的群体。希腊神话的许多内容,便是借由说唱艺人荷马得以流传。西藏的《格萨尔》是藏族说唱艺人最经典的话本,近年来挖掘收集的《格萨尔》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这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除了寺庙保存的抄本外,《格萨尔》在民间的传播主要靠四处旅行的说唱艺人。这个群体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基本消失,到了80年代又随着“拨乱反正”和落实民族政策而重新出现。随着《格萨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藏学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格萨尔》版本的收集和说唱艺人的传承也开始受到文化部门的重视,据说现在的西藏还有几百位能够表演《格萨尔》的说唱艺人。这个群体也可以作为一个研究专题来进行调查,但是进行对说唱艺人的深入访谈对研究者本人的藏语文水平要求较高,这个选题更适合于精通藏语的民俗学或文化人类学者来进行调查研究。
  ……
展开
目录
上编 民族话语的历史演进
重构中国的民族话语体系
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
中华文明共同体的结构及演变
中国文化与政治交往史中的“蛮夷”“入主中原”
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鸦片战争后新观念的进入与中国话语体系的转型
如何认识“跨境民族”
历史学与中国民族史研究
传统文化承载者的世纪变迁
中国应加强对苏联解体过程中民族因素的研究
从犹太人到以色列国的历史启示

下编 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
费孝通先生的民族问题研究
汉语的功能转型、语言学习与内地办学
汉语学习与中国少数族群的现代化
少数族群精英如何参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
“圆梦中华”,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
坚持民族平等和良性互动,建设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社区
培养掌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语言和研究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人才
关于藏区和新疆加强双语教育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思考
研究新形势下中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