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先生”与“赛先生”
(一)
1914 年,日本——
11 月的天气,在岛国日本已经是寒意深重了,街上没有什么人。一幢小楼独自亮着灯,里面住的是一位大学者,他就是后来响彻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陈独秀。此时的陈独秀已经是名动一时。不管是在故乡安徽,还是上海,提到陈独秀,大家都会尊称一句“陈先生”。一间不大的斗室,透着阵阵寒意,伏案奋笔疾书的陈独秀停下笔,披上一件外衣,默默地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外面的寒气一下子涌进来,冲淡了屋里略有些浑浊的空气。凭栏远眺,往事一幕幕浮上了陈独秀心头:十几年前,22 岁的自己怀着救国的梦想东渡扶桑,研究日本强盛之原因?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这一次留学,让年轻的陈独秀眼界大大开阔,思想为之一振。那时自己风华正茂,参加了留日学生中最早的革命团体“青年会”,凭着少年人的血气方刚,自己剪了作风卑劣的学监的辫子,多么痛快淋漓。而这一痛快换来的,就是被遣送回国。
回国后,自己组织集会、演讲,成立“安徽爱国会”。又与章士钊等合办《国民日日报》,鼓吹“排满革命”。紧接着自己提着一个包袱、一把伞就回到了芜湖,办起了《安徽俗话报》,用通俗的文字启发民智。最陈独秀值得自豪的还是游访“淮上豪杰”,发起组织“岳王会”,秘密培训志同道合的革命之士,真有一派投笔从戎的豪情。
这几件事,桩桩件件都那么漂亮,但也着实被政府所痛恨。这几年东奔西跑的日子,虽然攒下了一些虚名,让人家都知道了咱陈独秀这么个青年才俊,可是咱做这么多事,有几件真的发挥了作用呢?国家存亡在前,一点浮名,又算得了什么。这次再次东渡来到日本,为的是帮章士钊办杂志。
办杂志为了什么?要振聋发聩,对,一定要振聋发聩啊!不能再写以前那样温文尔雅的文章了。这篇文章,一定要如平地惊雷,震动中国。想到这里,陈独秀刚才的倦意被驱散得干干净净,一股豪情涌上心头,不觉文思泉涌。他赶忙提起笔,在纸上刷刷刷地写道:
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吾国伊古以来,号为建设国家者,凡数十次,皆未尝为吾人谋福利,且为戕害吾人福利之蟊贼……若而国家实无立国之必要,更无爱国之可言。过昵感情,侈言爱国,而其智识首不足理解国家为何物者,其爱之也愈殷,其愚也益甚……
洋洋数千言,文不加点,挥笔写就。是啊,这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曾有过真正的国家吗?所谓国家,不过是帝王将相拿来谋私利、祸害人民的工具,这样的国家值得我们去爱吗?好?容易盼来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袁世凯这个窃国大盗又滥用国家威权,进行种种卖国害民的罪恶活动。这样的国家,有还不如没有!
写到这里,陈独秀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他很久没有写出这么痛快淋漓的文章了,明天就发出去,对,一定要明天就发,让袁世凯和他的走狗们听听这堂堂之音,要听得他们觉得害怕,觉得发颤才好!
(二)
“这像什么话!真是无知小辈,狂妄至极!”
“简直是大言欺世,甘愿亡国之辈,还好意思在这里大放厥词!”
新一期的《甲寅》杂志出版了,陈独秀的这一篇《爱国心与自觉心》迅速成为了街谈巷议的热点。招致几乎举国上下的一致批评,甚至怒骂。
“陈先生,有你的信。”
陈独秀接过邮差送来的信,撕开封条,展开信纸读了起来。这是一封读者来信,这位读者看了陈独秀发表在《甲寅》杂志上的那篇文章,感觉无比气愤,就给作者写来了这封信。陈独秀一字一句地读着,这已经不是第一封愤怒的读者来信了,“不知爱国,宁复为人,何物狂徒,放为是论”的观点,也早就不是第一次看到了。
这一点是陈独秀早就想到了的,这篇文章如此犀利,没有批评反倒是不正常。批评没有什么不好,反而会促使更多人去读,更多?去思考。想到这里,陈独秀微微一笑,把信收起来,放到一边,继续自己的工作。
“仲甫兄,近来批评你的声音很多啊!”章士钊不无担心地告诫陈独秀。
“外界的批评,我向来是不惧的。我早就说过嘛,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会改观。在这之前,别人要说什么,让他们说去好了。”
“这么大的中国,有几个人能懂我陈独秀呢?”他不禁这样问自己。这么多年的救亡图存,为什么总是不见效?看来关键还在国民。几千年了,国民在孔教和宗法制度的毒害下,变得越来越愚昧和落后。中国的出路首先不在于政治制度的改革,而在?文化的转换,实现国民性的改造。改造国民性,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几千年的老东西,不是说打破就能打破的。这次不过发了这么一篇文章,就招来这么多的是非,要是真的向旧文化宣战,还指不定闹出多大的风波呢。
一定要在国内掀起大波澜,这样才能吸引志同道合的力量,一起来改造我们的国民。陈独秀暗暗地下了这个决心。至于方法,他早就想好了——办杂志,办自己的杂志。日本是不能再待下去了,既然下了决心,就要回到中国,去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躲在海外,偷偷摸摸地搞,这样声势怎么会壮大?
怀着开办杂志,唤醒国民的一腔壮?,陈独秀回到了祖国,而他这一次选择的落脚地,是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
20 世纪初的上海滩,是堪比纽约、巴黎的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为这个“国际大都会”蒙上了一层浪漫的面纱。这个被称做“冒险家的乐园”的城市,见证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腐朽和罪恶:在闪烁的霓虹灯光下面,是每天都在饥饿中挣扎的贫民,是被资本家榨干最后一滴血汗的劳工的悲惨命运。
但不可否认的是,上海的畸形繁华,却带来了文化和思想的活跃。比起被北洋政府高压统治着的北京,这里的空气已经是相当的自由了。各种新思想都是从这里进入中国,然后被推广到全国各地的,而这一点,也是陈独秀选择这里作为杂志创刊地的最主要原因。
……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