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建党伟业.青少年版
0.00    
太仓市图书馆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49905126
  • 作      者:
    金达芾著
  • 出 版 社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建党伟业》包括了一线阳光穿云出、大江歌罢掉头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敢叫日月换新天、长缨在手,何日缚苍龙等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壹
    “德先生”与“赛先生”
    (一)
    1914 年,日本——
    11 月的天气,在岛国日本已经是寒意深重了,街上没有什么人。一幢小楼独自亮着灯,里面住的是一位大学者,他就是后来响彻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陈独秀。此时的陈独秀已经是名动一时。不管是在故乡安徽,还是上海,提到陈独秀,大家都会尊称一句“陈先生”。一间不大的斗室,透着阵阵寒意,伏案奋笔疾书的陈独秀停下笔,披上一件外衣,默默地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外面的寒气一下子涌进来,冲淡了屋里略有些浑浊的空气。凭栏远眺,往事一幕幕浮上了陈独秀心头:十几年前,22 岁的自己怀着救国的梦想东渡扶桑,研究日本强盛之原因?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这一次留学,让年轻的陈独秀眼界大大开阔,思想为之一振。那时自己风华正茂,参加了留日学生中最早的革命团体“青年会”,凭着少年人的血气方刚,自己剪了作风卑劣的学监的辫子,多么痛快淋漓。而这一痛快换来的,就是被遣送回国。
    回国后,自己组织集会、演讲,成立“安徽爱国会”。又与章士钊等合办《国民日日报》,鼓吹“排满革命”。紧接着自己提着一个包袱、一把伞就回到了芜湖,办起了《安徽俗话报》,用通俗的文字启发民智。最陈独秀值得自豪的还是游访“淮上豪杰”,发起组织“岳王会”,秘密培训志同道合的革命之士,真有一派投笔从戎的豪情。
    这几件事,桩桩件件都那么漂亮,但也着实被政府所痛恨。这几年东奔西跑的日子,虽然攒下了一些虚名,让人家都知道了咱陈独秀这么个青年才俊,可是咱做这么多事,有几件真的发挥了作用呢?国家存亡在前,一点浮名,又算得了什么。这次再次东渡来到日本,为的是帮章士钊办杂志。
    办杂志为了什么?要振聋发聩,对,一定要振聋发聩啊!不能再写以前那样温文尔雅的文章了。这篇文章,一定要如平地惊雷,震动中国。想到这里,陈独秀刚才的倦意被驱散得干干净净,一股豪情涌上心头,不觉文思泉涌。他赶忙提起笔,在纸上刷刷刷地写道:
    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吾国伊古以来,号为建设国家者,凡数十次,皆未尝为吾人谋福利,且为戕害吾人福利之蟊贼……若而国家实无立国之必要,更无爱国之可言。过昵感情,侈言爱国,而其智识首不足理解国家为何物者,其爱之也愈殷,其愚也益甚……
    洋洋数千言,文不加点,挥笔写就。是啊,这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曾有过真正的国家吗?所谓国家,不过是帝王将相拿来谋私利、祸害人民的工具,这样的国家值得我们去爱吗?好?容易盼来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袁世凯这个窃国大盗又滥用国家威权,进行种种卖国害民的罪恶活动。这样的国家,有还不如没有!
    写到这里,陈独秀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他很久没有写出这么痛快淋漓的文章了,明天就发出去,对,一定要明天就发,让袁世凯和他的走狗们听听这堂堂之音,要听得他们觉得害怕,觉得发颤才好!
    (二)
    “这像什么话!真是无知小辈,狂妄至极!”
    “简直是大言欺世,甘愿亡国之辈,还好意思在这里大放厥词!”
    新一期的《甲寅》杂志出版了,陈独秀的这一篇《爱国心与自觉心》迅速成为了街谈巷议的热点。招致几乎举国上下的一致批评,甚至怒骂。
    “陈先生,有你的信。”
    陈独秀接过邮差送来的信,撕开封条,展开信纸读了起来。这是一封读者来信,这位读者看了陈独秀发表在《甲寅》杂志上的那篇文章,感觉无比气愤,就给作者写来了这封信。陈独秀一字一句地读着,这已经不是第一封愤怒的读者来信了,“不知爱国,宁复为人,何物狂徒,放为是论”的观点,也早就不是第一次看到了。
    这一点是陈独秀早就想到了的,这篇文章如此犀利,没有批评反倒是不正常。批评没有什么不好,反而会促使更多人去读,更多?去思考。想到这里,陈独秀微微一笑,把信收起来,放到一边,继续自己的工作。
    “仲甫兄,近来批评你的声音很多啊!”章士钊不无担心地告诫陈独秀。
    “外界的批评,我向来是不惧的。我早就说过嘛,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会改观。在这之前,别人要说什么,让他们说去好了。”
    “这么大的中国,有几个人能懂我陈独秀呢?”他不禁这样问自己。这么多年的救亡图存,为什么总是不见效?看来关键还在国民。几千年了,国民在孔教和宗法制度的毒害下,变得越来越愚昧和落后。中国的出路首先不在于政治制度的改革,而在?文化的转换,实现国民性的改造。改造国民性,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几千年的老东西,不是说打破就能打破的。这次不过发了这么一篇文章,就招来这么多的是非,要是真的向旧文化宣战,还指不定闹出多大的风波呢。
    一定要在国内掀起大波澜,这样才能吸引志同道合的力量,一起来改造我们的国民。陈独秀暗暗地下了这个决心。至于方法,他早就想好了——办杂志,办自己的杂志。日本是不能再待下去了,既然下了决心,就要回到中国,去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躲在海外,偷偷摸摸地搞,这样声势怎么会壮大?
    怀着开办杂志,唤醒国民的一腔壮?,陈独秀回到了祖国,而他这一次选择的落脚地,是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
    20 世纪初的上海滩,是堪比纽约、巴黎的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为这个“国际大都会”蒙上了一层浪漫的面纱。这个被称做“冒险家的乐园”的城市,见证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腐朽和罪恶:在闪烁的霓虹灯光下面,是每天都在饥饿中挣扎的贫民,是被资本家榨干最后一滴血汗的劳工的悲惨命运。
    但不可否认的是,上海的畸形繁华,却带来了文化和思想的活跃。比起被北洋政府高压统治着的北京,这里的空气已经是相当的自由了。各种新思想都是从这里进入中国,然后被推广到全国各地的,而这一点,也是陈独秀选择这里作为杂志创刊地的最主要原因。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一线阳光穿云出
“德先生”与“赛先生”
铁肩担道义
普罗米修斯之火
一代青年当努力
第二章 大江歌罢掉头东
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何不带吴钩
路漫漫其修远兮
求法度重洋
面壁十年图破壁
第三章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我的1919!
“五四”精魂
问题与主义
潇湘急流
第四章 敢叫日月换新天
风云初际会
星火成燎原
挥手从兹去
霹雳一声雷
湖上定乾坤
第五章 长缨在手,何日缚苍龙
唤起工农千百万
万众齐心风云变
世间知己吾与汝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