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无论是战争、政治,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似乎永远离不开“急”这个字。
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坚定与危急造就了士兵们的勇敢无畏,锐不可当,最终以少胜多,流芳百世;曹操80万大军下江南气势宏大,也只因一个“急”字败走华容道,最终只在关公刀下保全项上人头,成为千古笑柄。
杨家军因为急,投奔宋朝,终成大业,为国立下汗马功劳;希特勒因为急,攻打苏联未做准备,未带防寒设备,被打得一败涂地。同样是急,有人可以在绝境中进发生机,创造奇迹;也有人方寸大乱,失去最后一丝生机,抱憾终生。
“急”是不能急的。
真正凭借“急”出奇制胜、所向无敌的,正是平时镇定、沉着的人。韩信一急,背水一战大获全胜;杨继业一急,开启了建功立业的光辉家族史;福尔摩斯一急,与恶势力头目同坠深渊死而复生……“兔子急了能咬人”就是这个道理,在沉静的表象下突然爆发出击,那所造成的效果将是无可限量的。
平时急惯了的人,若是再急,便会在狂热中冲昏头脑,在细节中失却机会。张飞一急,造成蜀国国力衰败,自己遭杀身之祸;曹操一急,倾举国之力下江南被打得一败涂地……
“急”是建立在日常的积累之上的。在足球比赛中,实力强大却暂时落后的一方往往能在下半场甚至加时赛中反击得胜,逆转结局。同样是落后,实力悬殊时,明明无力回天,打不过对手却急不可耐,往往将对方队员铲倒铲伤,红牌自然少不了——这就是来中国联赛的外援在比赛中很少挨黄、红牌的原因,他们有实力,不急。
在我看来,“急”是一种特殊的手段。它像兴奋剂,能短时间提高人或队伍的兴奋,激发潜能。但若人把“急”当作常态,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带来反作用,成为跳梁小丑,滑稽可笑。
为了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决不能不“急”。但是想要成功,只有在镇静与平淡中先积蓄力量,提高自己的实力,才能“急”得有意义。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黄粱一梦。
在平静与平淡中韬光养晦,在沉默中积蓄力量,给自己加满燃料。“急”,是点燃自己的那把火。
近日在报上看到冯骥才先生写的《苏七块》一文,大意是民国时期有位姓苏的大夫,医术极高明,但行医有个奇特的规矩:凡来上门求医者,无论贫富亲疏,都得先拿七块银圆放在台上,他才肯看病,否则一概免谈。为此人们给他取了个绰号——“苏七块”。一日“苏七块”打牌时,一车夫摔坏了胳膊上门求医,拿不出银圆在一边疼得大呼小叫,“苏七块”却视而不见,一牌友看不过去,偷偷掏出七块银圆塞给车夫。“苏七块”见了银圆立即起身,治好了车夫,还免了药费。待车夫离开后,“苏七块”将七银圆如数交还那位牌友,对一脸惊异的牌友说:“……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显然,“苏七块”本意不是为钱。“规矩”二字,国人并不陌生,俗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立规矩是一回事,守规矩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苏七块”让我想到几天前幸会的一位年轻有为的企业家。那晚我们共进晚餐时,大伙讨沧以何主食果腹,重任似落在席间最年幼的企业家的儿子身上。席间宾客提议如此如此,一时声响嘈杂。这位企业家对儿子正色道:“给你20秒钟时间选择。”众人都以为这仅是父亲催促孩子罢了,并不放在心上,依旧众说纷纭。不承想,这位企业家却真的开始倒数:“19、18、17……”到了“O”,席间一片安静,那位小朋友也没出声。很快有人再报出某某点心供其选择时,这位企业家淡淡地说道:“别再问他了,他已经没机会了。”于是微笑着请其他宾客选择。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苏七块”精神么?有人说“苏七块”是一个极端固执的人,其实不然。“苏七块”只是一个坚持己见、讲原则的人。有人说,外国公司的产品往往比中国本土产品更好用、更耐用。事实上,进口产品确实备受追捧。问题似乎在于中国公司往往将产品标了“容错率”,便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殊不想降低甚至避免“容错率”方为上策。
我想,这位年轻的企业家有今天的成就,同他守原则、讲公平的精神有很大关系。很多人不成功,不是他不“讲”原则,而是不能遵守原则。不必一直遵守的“原则”永远存在“例外”,原则就成了空谈,和没有原则又有什么区别呢?
当你抱怨成绩不佳,待遇不够,荣誉不可及时,不妨先问问自己,守原则了吗?坚守原则了吗?每个人心中的原则或有大小高低之分,然而例外是绝不能有的。
坚守原则,然后成功。或许这是每一个实现自我价值之人的必经之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