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
0.00    
太仓市图书馆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15509549
  • 作      者:
    季羡林著
  • 出 版 社 :
    金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是一代大家,其一生治学和求学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大清华度过的,这4本专辑是《季羡林说 北大那些人》《季羡林说 北大那些事儿》《季羡林说 清华那些人》《季羡林说 清华那些事儿》,均以北大清华两校为切入点,选取特定的视角,通过世纪老人生动真实的回忆,追溯北大清华的流年岁月,描述风流韵事,月旦骚人墨客,进而唤起社会各界,尤其广大青年学子以及其他立志成才者对北大清华的了解和关注,使其“以人为镜知得失,以史为鉴明利害”。总之,这4本专辑力求做到立意新颖,主题鲜明,浅近简约,通俗易懂,聚焦热点,针砭时弊,贴近广大读者尤其青年学生及其家长,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成为人手一册的“启蒙书”。值得收藏于书架案头释卷不缀。
这4本专辑本着绝不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原则,一方面综合季老一生在北大清华的活动经历和特点,一方面查阅研读季老与此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忠实原著,切中主题,采用已被证明最受读者欢迎的季老知人论事、纵谈学苑风情的作品,全面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他所亲历的北大清华的人和事儿,以使广大读者留下余思或反思,全面准确地评判和阐示季老的道德文章,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大师风采且内心受益。

展开
作者简介
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人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吐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展开
内容介绍
《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是季老谈在清华5年求学的事儿。这是他青年读书的黄金时代,也是学术研究的发轫阶段。季老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向读者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他同时考中了北大和清华,但为何选清华而舍北大?他本来文科成绩优秀,但入学后为何又要转学理科系?他身在外文系,为何有时对某些必修的课程不感兴趣,甚至逃课,却要到外系去蹭课?等等。总之,从季老叙述的往事中,读者依稀可以读出季老由少无大志的毛头小子一跃而成为著名学者的最初的成长岁月。
展开
精彩书摘
为什么选清华,不选北大
    北大、清华难考极了。我们那年到北京赶考的,八十多个人,占了北大、清华四个名额,实际上是三个人,我占了两个。我为什么选清华,不选北大?我都考上了。这就是押宝。我就下意识感觉到,要出国,清华比北大条件好。当时的学生,我们高中学生这一届,最羡慕的就是出国。什么原因呢?出国回来以后啊,就是教授。那时候的教授,(是)美国留学生(的)很多。有的连学位都拿不到,(只要是从)美国回来,(回国后)就是教授,(没有学位)也能当教授。吴宓并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吴宓不是博士。
  我写过一篇文章,说北大当年出的题目挺怪的。北京大学的国文题目是“何谓科学方法,试分析详论之”。这国文怎么写科学方法呢?当时北大就是讲科学方法。王星拱①出的题,考这个科学方法。不仅要写出“何谓科学方法”,“试分析”还要“详论之”,简单了还不行。
  (进入清华大学是)在秋天。入学的新生有几百人,大概是两百多人。在清华我们是六级学生。同学有姚锦新、王岷源、施闳诰、陈兆祊、武崇汉、鲍芳园、吕宝东、左登金、还有蔡淳。王岷源外号“红豆”,是骂人的话,开玩笑的。姚锦新是女的。蔡淳不是我的同班,他是后来的,比我晚一些。还有崔兴亚。他在宿舍闹(恶作剧)。这种习惯类似于美国的大学——老生欺负新生。就是恶作剧,比如往你床上泼凉水。都这样的。常来往的有陈兆祊、吕宝东、施闳诰、武崇汉。
  钱钟书比我早一年,五级的。那时候他在清华园已经很有名了,这是我的印象。在清华时,我并不跟他讲话,因为什么呢?他就是装模作样,脑袋瓜是灵。上海那一带的,脑袋瓜比北方的灵。所以我们在学校,不但没有来往,也没有讲过话。
  (常看见)乔冠华腋下夹黑格尔著作,我不知道他是否看得懂,因为我们那时候也不同系,也不冷谈。后来,他之所以跟我一起,成为交换研究生,就是因为这《黑格尔全集》起了作用了。我那时候德文也不行。那教德文的教员啊,就是都不大负责任。
  北京有个朝阳大学。朝阳大学这个学校最初招生还非常严,招三次,报名费三块大洋,到最后啊,一网打尽,都收。我到清华以后,有时候进城,进城就住在朝阳大学我的高中同学那里,没有地方住啊。有一次一个高同学说,你去替我上班(上课)。他那个班点名的是听差(名称就是服务员,清华叫工友,北大、朝阳叫听差)。(听差)只要看到座位上有个人就行,他不管是谁。两个小时一班,半个小时以后教授挺着个大肚子才来,听差提着茶壶。教授是大律师,我去的那一班啊,他讲什么问题呢?他讲的是,强奸了妇女,从法律上来讲,怎么推卸责任,就讲这个问题。
展开
目录
代序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 1

编者前言 / 1

清华求知:我的学术研究的发轫阶段

报考大学 / 2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 5
受用终生的两门课 / 12
我和外国文学的不解之缘 / 14

校园花絮: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进京赶考 / 22
为什么选清华,不选北大 / 24
德文教师艾克 / 26
参加卧轨和绝食 / 27
因为沈从文,撤回了批评丁玲的稿子 / 29
留学热 / 30

校风一瞥:清新俊逸的清华园

清华颂 / 34
梦萦水木清华 / 35
清华梦忆 / 38
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 / 41
世纪清华 / 43
我眼中的清华园 / 45
温馨的回忆 / 48
清新俊逸的清华园 / 50
《名家绘清华》序 / 53
清华大学九十华诞祝词 / 56
《清华英语》序 / 58

初登文坛:晓风残月般的散文奇葩

枸杞树 / 60
黄昏 / 64
回忆 / 68
寂寞 / 72
年 / 75
兔子 / 79
母与子 / 83
红 / 91
老人 / 96
去故国 / 102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 106
海棠花 / 114
寻梦 / 118

细说清华:接受巫新华博士的采访

水木清华 / 122
师恩难忘 / 131

《清华园日记》(节选):青年学子的执著而炽热的心

引言 / 140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 147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 21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