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蓝色三环:北平军调部的故事
0.00    
太仓市图书馆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17113195
  • 作      者:
    纪学, 曾凡华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蓝色三环:北平军调部的故事》再现了联合国军事调停在中国的前后过程和经历。战争的巨轮给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历史碾压下一道深深的辙印。在光明与黑暗、新生与腐恶的殊死搏斗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胜利。古老的华夏大地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再生。这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将给现今的人们提供关于战争、关于历史、关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道路的教益和启迪。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内所有重大的战役、战斗、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面貌,深层次地表现阶级的、民族的与个人的历史命运和社会的变迁。宏阔的战争画卷、深邃的历史哲理、全方位的艺术视角与瑰丽凝重的美感之交融,构成这套丛书的特色。
  该书被改编成电视剧,该剧荣获由中宣部组织的“五个一工程”奖,再现当年风云变费尽心机,揭示历史必然规律。
展开
作者简介
  纪学,原名吴纪学,1942年1月生于江苏省邳州市,毕业于江苏省铜山高等师范学校。1961年参军,196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任济南军区政治部摄影记者、新闻干事。1970年后在解放军报社任过政治、军事、文艺编辑,军事工作宣传处副主编,文化生活宣传部主任、高级编辑。长期坚持业余文学创作,至今发表作品700余万字。已出版诗集《把目光投向明天》、《东欧·东欧》、《险途之光》、《生命体验》、《纪学短诗选》(中英文对照)、《世纪初阳》等9部,散文、特写集《我们的元帅》、《红纱巾下比基尼》、《瞬间俯览》、《留住时间》、《记忆如石》等8部,长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朱德和康克清》、《楚歌汉韵》、《每临大事》,长篇小说《不是浪漫》等10多部。有诗译成英文,有诗和报告文学在全军、全国获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凡华,湖南溆浦人。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后又就读于北京大学艺术系文化管理专业研究生班。1968年入伍,1978年调入解放军报社,历任编辑、高级编辑、文化部副主任、主任、解放军报长征出版社总编辑,大校军衔。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诗集《洞庭军号》、《辽远的地平线》、《士兵的维纳斯》,散文诗集《绿雪-野性的土地》,散文集《月蚀》,长篇小说《碧血黄花》,中篇小书(《桐花雨》,长篇报告文学《牺盟‘牺盟》等;《荡匪大湘西》获第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50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开国英雄》(总撰稿)入选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连续剧《蓝色三环》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篇电视连续剧《窦娥冤》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其作品《韶山红松》、《政委上山来》等被翻译成日、英、法等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其译著《普希金诗选》在业界获得好评。长诗《我们在太行山上》获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胜利之歌”征文特等奖、《红色圣山》获建军80周年征文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战争的巨轮给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历史碾压下一道深深的辙印。在光明与黑暗、新生与腐恶的殊死搏斗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胜利。古老的华夏大地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再生。这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将给现今的人们提供关于战争、关于历史、关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道路的教益和启迪。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内所有重大的战役、战斗、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面貌,深层次地表现阶级的、民族的与个人的历史命运和社会的变迁。宏阔的战争画卷、深邃的历史哲理、全方位的艺术视角与瑰丽凝重的美感之交融,构成这套丛书的特色。
展开
精彩书摘
  《蓝色三环:北平军调部的故事》:
  第1章 风云际会——军调部诞生 斜阳西照,光线柔弱苍白。蒋介石从卧室走出来,感到神清气爽,心情愉快。上午10点,政治协商会议终于开幕了。开幕式上,他身着黑色拿破仑披风,威风凛凛地登台致开幕词,全场向他鼓掌致意。在他眼里,这掌声是对他的赞扬,是对中共的有力回击。
  在那一瞬间,他瞥了一眼端坐一侧的周恩来、叶剑英、王若飞、董必武、邓颖超等人,想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上,看出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可是看不出来。他们也在鼓掌。
  周恩来在会上的致词,颇具煽动力。在向大会“致其庆贺之忱”后,又讲了中国的现状,停止军事冲突的协定。蒋介石不相信周恩来的话是真的。什么“在蒋主席领导之下”,什么“坚决避免内战”……娘希屁,我才不信呢! 骂归骂,文件还得看。张群来过电话,请他早点签字发布,因为这些文件也送给了毛泽东。听说周恩来晚上要召开记者招待会,向新闻界公布这一消息,政府不能落在共产党的后面。蒋介石坐到写字台前,随手翻开文件,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室内静悄悄的,除了偶尔翻动纸张的响声,没有一点其他的声音。从警卫的哨兵,到侍从人员,都知道此刻是委员长办公的时间,谁也不敢来打扰。虽然这样,蒋介石的注意力还是集中不起来,他感到这些文件枯燥乏味,一点也引不起兴趣。
  这不奇怪。对他来说,最痛快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是发布作战命令,剿灭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可是,现在不但不能,还得在这些停战命令上签字,太不符合他的本意了。
  看着看着,他把文件放下了,身子靠在椅背上,微微闭起眼睛,心里愤愤然起来。这一生,他干的都是自己想干的事,当黄埔军校校长,清党,4·12大搜捕……不愿干又不得不干的事只有两次,一次是9年前“西安事变”后被迫联合共产党抗日,第二次是3个多月前弄巧成拙,真把毛泽东请到重庆来了。
  这两件事,蒋介石一直耿耿于怀。那一次太丢脸了,他在临潼骊山下华清池住下没两天,张学良、杨虎城就发了难,深更半夜的枪声把他吓坏了,连假牙也未来得及安就向山里跑去,最后还是没有逃脱士兵的追捕,堂堂委员长成了阶下囚。值得庆幸的是,共产党不主张杀他,周恩来说服张学良、杨虎城释放了他,当然是以他答应联合抗日为条件。作为对那一“箭”之仇的报复,他审判并监禁了张学良,后来把杨虎城也关押了起来。
  蒋介石仿佛又看到了毛泽东瘦削的脸庞,长长的头发,敏锐的眼睛。毛泽东到达重庆的当天晚上,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林园,对面而坐,侃侃而谈。毛泽东落落大方,谈笑风生,机智幽默。相比之下,他自己反而显得小家子气。从心里说,他恨不得立即把毛泽东抓起来杀掉,或者交给戴笠关到渣滓洞里去。可是他不但不能这样做,脸上还得挤出热情的笑容,违心地赞扬毛泽东到重庆来共商国事。这本来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可那个迂腐透顶的柳亚子,还写什么诗称:“卡尔中山两缘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一阵轻盈的脚步声传来,蒋介石抬起头,见宋美龄走到写字台前,便问道:“有事情吗?” “是关于政协会开幕词的事儿。”宋美龄说,“你正看张群他们的文件,等你看完吧。” 蒋介石看着宋美龄:“你说吧。” “是这样的,”宋美龄说,“对你在政协会上的开幕词,有的人只注意最后一段话,并借此大作文章。” 蒋介石一下子没明白夫人的意思:“最后一段话?最后一段话怎么啦?” 宋美龄递过一张报纸,指着上面用红笔划出的地方。蒋介石看得真切: 现在我还要乘此机会向各位宣布政府决定实施的事项: 人民自由:人民享有身体、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现行法令,依此原则分别予以废止或修正。司法与警察以外机关,不得拘捕、审讯及处罚人民。
  政党之合法地位:各政党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并得在法律范围之内,公开活动。
  普选:各地积极推行地方自治,依法实行由下而上之普选。
  政治犯:政治犯除汉奸及确有危害民国之行为者外,分别予以释放。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风云际会
第二章南雁北飞
第三章调兵遣将
第四章初试锋芒
第五章多箭齐发
第六章假戏真演
第七章花明柳暗
第八章明修栈道
第九章乱云飞渡
第十章镜花水月
第十一章万里议和
第十二章山雨已来
第十三章一触即发
第十四章山重水复
第十五章呼啸山庄
第十六章波诡云谲
第十七章节外生枝
第十八章金蝉脱壳
第十九章网开一面
第二十章琵琶别抱
第二十一章完壁归赵
第二十二章平地风波
第二十三章明珠暗投
第二十四章大江东去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