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囚徒》是作家邱华栋全新力作,一部近年来文坛上少有的近现代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填补空白的作品。
首先,题材的稀缺性。该小说时空跨度大,纵深感强,分别讲述了1900年“庚子之变”、反右时期以及法国“红五月”期间的故事。巧妙的是,小说将这些故事附着在一家三代法国人菲利普的身份之上。第一代人的命运主要在几年内展开,第二代人关于中国的回忆持续了7年,而1968年巴黎的“红五月”则是一个月内发生的事情。
三段历史,三个菲利普,三种腔调,构成一个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结构,是音乐的复调,渗透其间,击玉敲金,各节拍间的嵌合有着惊人的精确。
其次,小说的艺术形式上有诸多创新之处。例如,小说的语调分成了多个声部。叙事的三重奏异常清晰——父亲说,女儿说,儿子说。父亲是说书人的口吻,言说第一代菲利普(爷爷)作为八国联军中的一员士兵来到中国的奇特经历;女儿以亡灵的视角,再现第二代菲利普(父亲)、一个中法混血儿右派的劳改七年;儿子站于“在场者”的角度,讲述第三代菲利普(自己)在巴黎街头掀起的风暴。小说既可以从前至后顺序阅读,也可采取跳跃的方式读取每一代人的故事。三条线索相互交织前后呼应,却不显凌乱,新奇的讲述方式使得读者充满新奇的阅读体验。
第三,作品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折射与解读。作者的创作初衷,是通过还原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人物——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这百年间来华的外国人,在那些年里,是如何以个人的命运与中国命运发生了碰撞、了解、纠缠和互相打量,来折射中西方国家近百年来错综复杂的关系。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是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和西方(主要是欧洲国家)交往、碰撞密切时期。大清帝国晚期的衰落与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蓬勃发展、意气风发与昂扬进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此,也展开了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百年里的艰难求索、寻找自我发展道路的曲折奋斗。所以,作者创作这部小说,也是为了铭记历史。
第四,作品的哲学思考。优秀文学作品的价值,不止于酣畅的阅读体验,更在乎其对时代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与启迪。小说中有大量文字涉及主人公对于时间、命运、救赎以及人性的思考。通过作品,作者想传达的一个观念是:我们每个人,都受制于自己所存在的时空。时间就像牢笼,将我们固定在琥珀一样的东西里。我们无法选择,唯有承受,然后,努力地活出自己。
文学艺术作品的功能,就在于它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世道人心。《时间的囚徒》以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了百年来中国发生的历史巨变,对于我们认识这段历史以及百年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等等,都有极大的帮助。而且,作品所选取的三个历史时期,一家三代人分别处于战乱、囚禁、动乱的环境之中。即使在艰困的岁月里,他们都始终坚守着人性的光辉。
展开
——(英国)小说家虹影
《时间的囚徒》是中国近现代史小说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成就,特别写出了中国进入现代性历史经历的*为内在的民族心理冲击,写出了中西方文化碰撞、沟通的内在精神里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
文学艺术作品的功能,就在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世道人心。《时间的囚徒》以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了百年中国巨大的历史变化,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中国历史以及百年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等,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这是一部既有历史眼光、又有复调结构的好作品。
——著名评论家孟繁华
在完成了一系列的城市生活的小说书写之后,邱华栋给自己设计的一个《中国屏风》系列,包括这部《时间的囚徒》,试图找到更高的坐标系,在全球化语境中,展示文明和文化间的冲突。这是极其旷远和廓大的文学策略和目标。
——著名作家徐坤
《时间的囚徒》这部小说,写了三代法国人和中国的命运联系,都充满了想象力的飞升,温柔的怜悯,具有异国情调和对东西方的双重书写,使东西方的读者,都能通过这部小说,进行了一次深入中国历史,经受历史检验的精神朝圣。
——法国出版人安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