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长篇小说系列:桂香街》:
谁又能保证,如果当初他准时赶到保和殿考试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呢?到了他的侄子潘桂芬考试时,这会儿长心眼儿了,准时到达保和殿,果然大得皇帝青睐,当场御笔亲赐“折桂”二字。
潘宅早先并不叫桂树园,因为宅院很大,也曾种植了各种名贵花木,自得皇帝御赐的“折桂”后,潘氏赶紧在当院移栽了两棵上好品种的丹桂树,并给潘宅改名为桂树园,自此,潘家老爷坐于廊下,念读古诗词,“何不中央种两株”,“自是花中第一流”,看着当院种下的两棵桂花树,心里那个爽啊。
这桂花树原本长在西南一带,南州并不多见,潘氏移栽时,尚还担心桂树水土不服,有碍生长。却不料两棵桂树,植根于南州大地、潘宅泥土后,有如神助,冒尖先进,每年秋季,其香既浓郁又清淡,从潘宅溢出来,飘满了整条街巷。潘家且敞开大门,任街坊邻居进来闻香,也可摘掉过于密集的一部分桂花,以便来年生长的空间更大。
这样一条桂香飘逸的街,再叫原来的名字,实在不相符合了,桂香街名便应运而生。
从桂香街开始,开创了南州人喜爱种植桂树的风气。由于桂树的茂盛,桂花的繁华,以桂花相佐的南州糕点食品小吃的名气日益增长,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美食名吃一条街,街上名吃小店遍布,名吃品种众多,不仅南州人人向往之,连远方的客人,也都慕名而来。
潘家的末代大少爷潘伯煊,生于一九四七年秋天,从吃奶时起,就伴着桂香在生长,长到两三岁时,竞已经能够和家里的下人一起,用桂花做出各种点心食物饮品,桂花糕、桂花圆子、桂花糖藕、冰糖桂花、桂花酒、桂花茶、桂花酱、桂花蜜……那些年的桂树园大宅子里,怎一个“桂”字了得。
在一九五八年私房改造前,潘家人一直住在老宅,除了接纳了几户外来的远亲和一些下人的家眷,别无他人。私房改造时,桂树园定性为经租房,潘家老小挤进了两间小厢房,其他房屋全部由国家出租给经济困难无房可住的人民群众。
潘家人养尊处优惯了,哪有什么工作能力,个个手无缚鸡之力,家里几乎没有了收入,改造前还能靠房租生活,改造后就全无着落了。潘伯煊的一个叔父,流落到公园拉二胡,任人赏一两个小钱,也和乞丐差不多少了。另一个叔父则靠出卖家中旧物生存,也基本上是苟延残喘了。
虽然家道彻底败落,但大少爷潘伯煊却还算说得过去,到底是大户人家的坯子,潘伯煊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已经人高马大,比人家十七八岁的男孩长得更像模像样。他的厨艺也已精进,于是瞒报了年龄,改了名字,凭着出色的手艺,找到了工作,养活家人。
潘伯煊有个妹妹,生于一九四九年,取了个新名字,叫潘红旗。潘红旗靠着大她两岁的哥哥做厨子养大、上学,都说她运气好。可是运气这东西很任性,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要逆转就逆转,潘红旗上到高一的时候,到农村插队去了,反而是辛苦养家的哥哥因为早就参加工作,可以留在城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