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桂香街
0.00    
太仓市图书馆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020120239
  • 作      者:
    范小青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3
收藏
作者简介
  范小青,女,当代著名作家。江苏省苏州市人。1978年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1985年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报告文学集等八十余部。
  作品曾多次获得G家级文学大奖,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大利、西班牙、蒙古等十几种文字出版,并有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搬上银幕。

展开
内容介绍
  一部审视当下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一部讲述百姓生活的长篇力作。
  外企高管林又红阴差阳错地被当成居委会“蒋主任”,与这个称谓的同时,她又被搅进桂香街居委会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在责任与情感的冲突中,她将如何选择?

展开
精彩书摘
  《范小青长篇小说系列:桂香街》:
  谁又能保证,如果当初他准时赶到保和殿考试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呢?到了他的侄子潘桂芬考试时,这会儿长心眼儿了,准时到达保和殿,果然大得皇帝青睐,当场御笔亲赐“折桂”二字。
  潘宅早先并不叫桂树园,因为宅院很大,也曾种植了各种名贵花木,自得皇帝御赐的“折桂”后,潘氏赶紧在当院移栽了两棵上好品种的丹桂树,并给潘宅改名为桂树园,自此,潘家老爷坐于廊下,念读古诗词,“何不中央种两株”,“自是花中第一流”,看着当院种下的两棵桂花树,心里那个爽啊。
  这桂花树原本长在西南一带,南州并不多见,潘氏移栽时,尚还担心桂树水土不服,有碍生长。却不料两棵桂树,植根于南州大地、潘宅泥土后,有如神助,冒尖先进,每年秋季,其香既浓郁又清淡,从潘宅溢出来,飘满了整条街巷。潘家且敞开大门,任街坊邻居进来闻香,也可摘掉过于密集的一部分桂花,以便来年生长的空间更大。
  这样一条桂香飘逸的街,再叫原来的名字,实在不相符合了,桂香街名便应运而生。
  从桂香街开始,开创了南州人喜爱种植桂树的风气。由于桂树的茂盛,桂花的繁华,以桂花相佐的南州糕点食品小吃的名气日益增长,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美食名吃一条街,街上名吃小店遍布,名吃品种众多,不仅南州人人向往之,连远方的客人,也都慕名而来。
  潘家的末代大少爷潘伯煊,生于一九四七年秋天,从吃奶时起,就伴着桂香在生长,长到两三岁时,竞已经能够和家里的下人一起,用桂花做出各种点心食物饮品,桂花糕、桂花圆子、桂花糖藕、冰糖桂花、桂花酒、桂花茶、桂花酱、桂花蜜……那些年的桂树园大宅子里,怎一个“桂”字了得。
  在一九五八年私房改造前,潘家人一直住在老宅,除了接纳了几户外来的远亲和一些下人的家眷,别无他人。私房改造时,桂树园定性为经租房,潘家老小挤进了两间小厢房,其他房屋全部由国家出租给经济困难无房可住的人民群众。
  潘家人养尊处优惯了,哪有什么工作能力,个个手无缚鸡之力,家里几乎没有了收入,改造前还能靠房租生活,改造后就全无着落了。潘伯煊的一个叔父,流落到公园拉二胡,任人赏一两个小钱,也和乞丐差不多少了。另一个叔父则靠出卖家中旧物生存,也基本上是苟延残喘了。
  虽然家道彻底败落,但大少爷潘伯煊却还算说得过去,到底是大户人家的坯子,潘伯煊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已经人高马大,比人家十七八岁的男孩长得更像模像样。他的厨艺也已精进,于是瞒报了年龄,改了名字,凭着出色的手艺,找到了工作,养活家人。
  潘伯煊有个妹妹,生于一九四九年,取了个新名字,叫潘红旗。潘红旗靠着大她两岁的哥哥做厨子养大、上学,都说她运气好。可是运气这东西很任性,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要逆转就逆转,潘红旗上到高一的时候,到农村插队去了,反而是辛苦养家的哥哥因为早就参加工作,可以留在城里。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