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规划的变革
0.00     定价 ¥ 79.80
太仓市图书馆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68059015
  • 作      者:
    中电光谷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为国内较为成功的产业园区运营集团,中电光谷联合控股有限公司的行业经验可以为其他从业人员提供宝贵经验。 

展开
作者简介

中电光谷联合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光谷”)组建于2004年,是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产业园区运营集团。第一大股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骨干企业,以下简称“中国电子”)。
中电光谷以中国电子的网络安全和电子信息产业资源为依托,以综合性的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为基础,构建了“央企带动,大中小微企业联合创新”的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打造了以产业集群化、服务智能化、投资网络化为新特征的产业资源共享平台。 

展开
内容介绍

产业园的规划一直贯穿在产业园开发的各个阶段,本书着重介绍产业园区规划的总体规划思路,对产业进行定位分析,并以此对后续的运作模式、产业生态构建、产业更新、产业新城、招商策略和增值服务进行全面阐述。 

展开
精彩书摘

城市规划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在于,它既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体系,又是一种操作性专业方法。就城市功能而言,城市规划涉及到产业、人居、文体、教育、医疗、交通、能源、安全、自然环境等诸多领域;从理论基础而言,城市规划涉及到产业经济学、城市学、建筑学、统计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等。
任何一种城市规划工作都是在一定的国情条件、独特区域资源结构和特定时代背景下展开的。传统的规划理论与方法已不适应当今时代经济、科技、产业、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新格局;其一,国外的城市化经验未必完全适合中国;其二,世界级城市的玄黄未必是多数一般城市可以企及的;因而,照搬过去成功的城市规划的成功实践案例,无法有效解决大多数城市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对标”式的追赶思维,往往模仿了一些表面的形式而未必得其高水平发展的真正要领。有效贯彻、实施“多规合一”原则,就必须对各种分别实施的规划工作进行整体把握和系统整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总规与环境保护规划、交通规划、能源规划、科技创新规划、教育规划、医疗规划、文化与教育设施规划等专规是上下文关系,只有结合可实践的产业规划(核心是产业集群方式),才能构成相互支撑的关系。其中的大前提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能脱离产业规划搞“纸上谈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涉及各行各业,包罗万象,既关乎到区域发展战略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问题,又关乎新兴产业的培育引进和集群发展问题,还有创新生态的构建问题。既要有客观指标体系结构性布局方案,还得充分考虑实施的策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体系。
城市规划的动力是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基础是人口增长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对人口增长和人口素质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反过来讲,城市发展的质量(包括城市服务功能和质量、人居环境、自然生态)直接关系到对人才的吸引力;从某种意义上又决定了新兴产业集群的方式和产业升级的水平和效率。因此,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密不可分,必须统筹整合,相向而行。
我们通常所说的产业园区或科技园区(包括产业地产这一类的项目),从城市规划的宏观层面讲,是城市的核心功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从微观层面讲,是直接服务于产业的空间载体,是一切宏观规划的最终落脚点。只有使这些空间载体真正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企业聚合的需求,宏观规划的主要目标才能实现。从经营模式上看,目前大部分具体项目总体上还是按房地产的基本框架和规划运作——不外乎是如何找地,如何规划建设,如何销售和租赁,然后考虑如何进行可持续地运营服务等等;有的与住宅绑定开发;有的与基础设施建设绑定;有的与税收增量绑定。形形色色的绑定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产业,而实际操作中错位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甚至是以产业发展之名行住宅开发之实。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由此框架所遵循的规律仍然发挥着市场化产业组织的某些基础性作用。但是,在今天这个产业结构和产业型态已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在产能过剩(包括空间资源过剩)普遍加剧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仍然是在产业地产的框架体系内思考和运作试图解决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那我们所面临的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问题不仅未必能得到有效解决,还有可能因此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比如,城市土地金融风险加大的问题,城市产业最终走向空心化的问题、产业园区为开发而开发的盲目性问题等等。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正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如果说以蒸汽机的发现为标志的机械制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现在正在引领我们进入智能化时代。一方面,区块链、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等这些智能化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给人们新的希望。另一方面,在生态压力日益严峻的同时,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现象将更为普遍。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构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产业园区又如何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引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