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拾零集
0.00     定价 ¥ 98.00
太仓市图书馆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42668875
  • 作      者:
    杨昌龙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0-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杨昌龙,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教授。1963年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至2000年退休。1976-1978年受国家高教部派遣,赴刚果(布)任教,1986-1988年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任教。曾任西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艺术传播学院院长等职务。
展开
内容介绍
  从2009年起,作者以网名在博客上撰写小品。2013年又在网上发表一系列散文创作,先后引起不少网友、文友和亲友的热议。《拾零集》为作者几年来的作品荟萃。
展开
精彩书摘
  《拾零集》:
  1.《“说话”的艺术》(2009.10.9.写于西北大学桃园校区)
  昨天,一位我认识的工科大学毕业生来家闲聊,对我说:
  “我认为:人,只要具有专业真本事,便能走遍天下。不是有人说嘛:‘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至于会不会说话,是否能说会道,关系并不大!”
  我摇摇头,谈了我的看法:
  “学会实干的真本事,当然是青年人的首事。油嘴滑舌,也不值得追求。但倡导‘会说话’,学会说话,可也绝对是一件‘真本事’呀!”
  他用怀疑的眼光,盯着我说:
  “但我听人常说‘听其言,必观其行’。是说耳听是假,眼见为实。看人,行为和成果第一。听其说话,则远在其次!”
  我一笑:“这是对的。俗语说:‘言多必失’,‘沉默是金’;德国谚语也讲:‘上帝给每人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一张嘴巴,就是要人们多听多看,但要少说’。如果是针对夸夸其谈、常说空话的具体对象,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都自有它的道理。但我仍然认为:千万不可轻视说话。的确,会说话很重要!”
  “真的吗?”他继续瞪着疑惑的眼睛。
  我说:“你看,作为人,来到世界上,第一个人世准备就是咿呀学语;掌握说话的能力,成为人生第一课;离开这个世界时,最后一件事就是闭上嘴巴,把说话的功能留给活人世界。可见,说话这个本事,生前不能带来,死后也不能带走,是伴随人生于始终的一种才能!”我又举例说:我国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写过一篇散文《说话》,开篇就讲:“说话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最容易,因为三岁孩子都会说话;最难,因为最擅长辞令的外交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
  “啊!”他来了兴趣:“您老还真会说话。那您给我说说,会说话都有哪些表现?都有哪些好处?”
  “别表扬我,我直到现在还在学习说话。但我越来越感到:一个人会说话,一生受用不尽!你瞧,发音为说话,交流靠说话,哑语即说话,文字也是说话。当语言和文字无法表情达意时,音乐(使用音符、旋律)、舞蹈(使用形体、动作)、绘画(使用线条、色彩),便是说话的延长和补充,成了另一种‘说话’,所以人们俗称‘艺术语言’。如何把话说得准,说得巧,说得深,说得圆,说得美,说得真切,说得适时,说得动人,说得人心悦诚服,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不断探讨的一个长盛不衰的热门话题!”
  “喔!”他惊异地瞪大了眼睛:“照您这么说,说话还真成一门学问了?”
  “没错儿。我国古人认为:《左传》是外交家的说话,《战国策》是纵横家的说话,《世说新语》则是清谈客的说话,曾被称为会说话的三部经典。目前大学中文系开设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教会学生说话(包括用文字说话)。此外,关于说话的重要性,我国古圣孔子就有很多名言:如‘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君子不以言举人,亦不以人废言。“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丧邦。“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等。”
  “我懂了,说话还真不是件小事,它连接着大干世界!孔子可真是个‘知言者’!看来,只因我不以‘言’为专业,向来轻视说话,所以我也是个不会说话的人。那么请问,孔子是否说过,哪些是‘不会说话’的表现呢?”
  “他总结过,说话中应当忌讳的毛病,如‘言未及之而言(不该言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该言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不看情势而言)谓之瞽,。‘躁’(急躁)‘隐’(隐晦)‘瞽’(盲目)三字,就是‘不会说话’的典型表现!
  他深思了一会儿,点点头又问:“还有吗?”
  “当然有。在我国的古圣先贤中,孟子也可谓‘知言’者。公孙丑问孟子:‘何谓知言?’孟子日:‘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什么是波辞、淫辞、邪辞、遁辞?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翻译过来就是:不全面的言辞,我知道它的片面性之所在;过分的言辞,我知道它失足之所在;不合正道的言辞,我知道它背离正道之所在;躲闪的言辞,我知道它理屈之所在,理屈则辞穷嘛。至于‘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四句,是讲它的危害性。可见,能识别‘波“淫“邪“遁’这四种言辞者,也属于知言之人。所以有人说:我们既要‘知言’,更要‘慎言’。比如,外交家的许多话,就常常不便‘老实说’!”
  “是的。那么,怎样‘慎言’呢?”
  “一,迟说。即察言观色、审时度势之后再说;二,少说。因为言多必失,还是少说为佳;三,不说。沉默是金,能不说尽量不说。懂得了这三条,也叫会说话。”
  “这么说来,我们每天在人际交流中,在生活的干言万语中,不仅要会说话,还要会听话;不仅自己要学会说话,还必须懂得他人各种说话的内涵和方式,学会识别各种语言!”
  “说得对。说话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有直言、婉言;有颂言、讽言;有繁言、简言;有真言、假言;有晶莹清澈的语言、也有模糊朦胧的语言;有实话实说的语言、也有虚情假意的语言;有坦诚率直的语言,也有弦外之音的语言;有逻辑推理的语言、也有形象描绘的语言等。”
  “啊,按照您的理解,说话很不简单,内藏的学问很深呐!”
  “是的。它是人们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我想:其中的思维能力,无疑占据着中心地位。”
  “您是说,思维和说话的关系最密切?嗯,让我想想。”
  他陷了人沉思,像是在自言自语,缓慢地、低声地边想边说:
  “您看:口齿笨拙,那是思维迟钝的表现;语惊四座,那是思维独到的表现;表述不清,那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条分缕析,那是思维明晰的表现。
  ……
展开
目录
他序:《网友、文友和亲友的反馈》
自序:《我就爱做我的小板凳儿!》
生活偶悟(52篇)
1.2009.10.9.《“说话”的艺术》
2.2009.10.15.《评“评……”》
3.2009.12.12.《睁开你那只闭着的眼睛!》
4.2010.2.1.《咖啡馆的旁闻》
5.2010.2.11.《中国妓女问题》
6.2010.2.21.《一个老贫农的永恒启示》
7.2010.11.20.《有妈就有家》
8.2010.11.30.《看斗牛》
9.2011.1.15.《警惕“挖坑”的蚁狮!》
10.2011.4.14.《“0.618”的启示》
11.2011.6.6.《从“山寨”谈起》
12.2011.7.29.《解析“臭皮匠和诸葛亮”》
13.2011.7.31.《不要“两次被一块石头绊倒!”》
14.2011.9.15.《婚比今夕》
15.2011.10.26.《学点政治经济学!》
16.2011.10.28.《说说“学位等级”》
17.2011.12.2.《软着陆一议退休》
18.2011.12.5.《“挑食”“偏食”和“厌食”》
19.2011.12.17.《谈“雅”论“俗”》
20.2012.4.8.《赞凤霞——祝寿辞》
21.2012.4.28.《呆子、疯子和瞎子的故事》
22.2012.6.11.《什么叫作“一家亲情”?》
23.2012.6.12.《智斗性骚扰》
24.2012.7.1.《小竹扇里的大文化》
25.2012.7.15.《闲话“国家碎片化”》
26.2012.7.18.《晨练偶闻》
27.2012.12.29.《与劝教者对话》
28.2013.1.9.《记凤霞——致谢辞》
29.2013.3.27《才华、年华和健康》
30.2013.5.20.《为高校教学算笔账!》
31.2013.9.1.《怀念我的“先生叔”》
32.2013.9.12.《闲聊“死后话语权”》
33.2013.9.20.《话说“人生处境”》
34.2013.9.21.《祭牙文》
35.2013.10.30.《一群快乐的艺术家》
36.2014.3.1.《一堂生动的美学课》(1)
37.2014.3.3.《一堂生动的美学课》(2)
38.2014.5.28.《退休老教授趣对楹联》
39.2014.6.21.《帮儿子迈过第一道坎儿》(1)
40.2014.6.22.《帮儿子迈过第一道坎儿》(2)
41.2014.6.23.《帮儿子迈过第一道坎儿 》(3)
42.2014.8.21.《聪明和愚蠢》
43.2014.11.29.C精神境界”四档次》
44.2014.12.18.《“阅读”秋叶》
45.2015.1.10.C照镜”有感》
46.2015.3.1.《老鼠过年》(童话故事)
47.2015.8.3.《给(笔墨春秋)画个句号》
48.2015.10.11.《弱者的一天》
49.2015.10.30.《情绪自控有良方》
50.2016.6.1.《“回老家”》
51.2017.10.19.《哭凤霞:告别辞》
52.2018.1.1.《见缝插针话勤思》
内外游记(39篇)
1.1963.2.1.《国内游一:荒唐史迹游记》
2.1976.11.9.《刚果行一:“您好!”》
3.1977.3.5.《刚果行二:“金非洲的觉醒”》
4.1977.5.7.《刚果行三:教汉语》
5.1977.9.1.《刚果行四:“录音机事件”》
6.1977.11.1.《刚果行五:布昂扎水电站参观札记》
7.1978.2.12.《刚果行六:布拉柴之春》
8.1990.(4)《法国行一:访维纳斯》
9.1990.(4)《法国行二:访罗丹》
10.1997.7.24.《法国行三:名字的敏感》
11.2009.4.27.《法国行四:香水城的有趣启示》
12.2009.5.20.《德国游一:大地之母》
13.2009.5.21.《德国游二:什么是“孤独”?》
14.2009.5.23.《意大利游一:肥男胖女满罗马》
15.2009.6.27.《法国行五:游趣常在过程中》
16.2009.7.8.《法国行六:物、人畅流的尼斯港》
17.2009.7.24.《法国行七:文化传承的力量无穷》
18.2009.8.9.《德国游三:歌德属于全世界》
19.2009.12.1.《国内游二:人生四阶段》
20.2010(3)《意大利游二:应验的“许愿池”》
21.2010(3)《意大利游三:鬼斧神工的贝尔尼尼》
22.2010(3)《法国行八:巍巍乎高哉的马赛圣母院》
23.2011.4.16.《法国行九:“狗看星星”》
24.2011.4.2《法国行十:小孙孙》
25.2011.4.23.《法国行十一:“舟”“水”之喻》
26.2011.6.28.《俄国游一:喜游圣彼得堡》
27.2012.6.16.《国内游三:三游凤州》
28.2012.8.17.《德国游四:德国“农村”什么样儿?》
29.2012.8.26.《德国游五:参观“帕加蒙”博物馆》
30.2012.8.27.《德国游六:民生细节决定生活质量》
31.2012.8.31.《德国游七:一款可爱的“老爷车”》
32.2012.9.13.《德国游八: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亲民细节》
33.2012.10.16.《德国游九:被锁心,乃是一种幸福!》
34.2012.10.22.《德国游十:“外事无小事”语源考》
35.2013.10.13.《国内游四:笑议“无限”和“有度”》
36.2013.10.28.《国内游五:洋县行》
37.2014.2.20.《国内游六:海口购房对话》
38.2014.4.12.《国内游七:海口购房纪实》
39.2015.3.6.《国内游八:邂逅词友》
文学随笔(57篇)
1.1983.4.9.《精心构思——谈(外套)的素材处理》
2.1983.(11)《激荡灵魂的感情之流——谈(一个人的遭遇)的感情描写》
3.1985.5.21.《车辙不是道路——重读(克伦威尔·序言)》
4.1985.5.28.《点石成金——谈(红与黑)的素材处理》
5.1985.6.13.《重心转移——谈(威尼斯商人)的素材处理》
6.1985.8.6.《画龙点睛——谈(包法利夫人)的素材处理》
7.1989.6.1.《巴尔扎克和咖啡》
8.1995.3.29.《愿世界名著走进干家万户》
9.1997.4.20.《声音艺术的文字创造》
10.1997.12.20.《姑妄言之议(风墙)》
11.1998.5.1.《回忆林秀清教授》
12.2006.10.1《人论三题——壹,潜意识》
13.2006.10.15《人论三题——贰,非理性》
14.2006.10.25《人论三题——叁,异化观》
15.2009.10.10.《“沉默”是一种智慧》(上)
16.2009.10.11.《“沉默”是一种智慧》(下)
17.2010.2.2.《全面满足愿望等于绝望》
18.2010.2.10.《金钱,是一把双刃剑!》
19.2010.2.26.《看破红尘参透人生》
20.2010.3.12.《诺奖之我见》
21.2010.10.31.《体育中有哲学》
22.2010.11.6.《什么是“自由”?》
23.2010.11.8.《和年轻人讨论“爱情”》
24.2011.1.18.《不和的金苹果》
25.2011.1.27.《话说“断头台”》
26.2011.2.4.《坦塔罗斯的故事》
27.2011.3.10.《解读“人一思索上帝就会发笑”》
28.2011.6.4.《赞美,不能使我闭起眼睛!》
29.2011.6.18《死亡,是一场无梦的长眠!》
30.2011.11.16《照镜中有学问》
31.2011.11.18《赫拉克勒斯选择人生道路的故事》
32.2011.11.29《回忆傅庚生教授》
33.2011.12.23.《“忍”,是一门学问!》
34.2012.1.3.《流变是真理——怎样看人》
35.2012.3.1《“真正的脑力劳动者要求孤独”》
36.2012.6.9《“如果语言有固定的那一天,它就死了!”》
37.2012.7.22《浅说“押韵”》
38.2013.3.4《纪念三八节——你听见“娜拉的摔门声”了吗?》
39.2013.3.6《女陛的特征——解读世界名著(第二性)》(1)
40.2013.3.7《女性的价值——解读世界名著(第二性)》(2)
41.2013.3.8《女性的处境——解读世界名著(第二性)》(3)
42.2013.3.9《女性的前途——解读世界名著(第二性)》(4)
43.2013.3.21《解读“好雨知时节”》
44.2013.3.23《我对“思考”的思考》
45.2013.3.28《萨特和波伏瓦的爱情实验》
46.2013.5.1《“偷吃禁果”二人谈》
47.2015.10.9《研究生家访纪实》
48.2016.1.20《话读书——与一位出国任教的国学老师对话》
49.2016.2.26《哲学、美学和文学之关系》
50.2016.4.1《知识来源讨论会》
51.2016.4.20《我和萨特——答朋友问》
52.2016.5.1《“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53.2016.10.23《致炜评君的一封信》
54.2017.4.25《人学大概念·聚焦“非理性”》——摘自我的哲学笔记1
55.2017.5.20《欧洲人学史上的非理性论》——摘自我的哲学笔记2
56.2017.6.15《尼采的非理性人学》——摘自我的哲学笔记3
57.2018.4.《恭贺郑克鲁教授八十大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