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我们的父辈血肉丰满
0.00     定价 ¥ 49.00
太仓市图书馆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50035027
  • 作      者:
    贺捷生
  • 出 版 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以一个女儿的真情实感,用与父辈贴得最近的视角,告诉人们,像作者父亲贺龙那一辈从严酷的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将帅,其实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更有高超的政治和军事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和许多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血肉之躯、爱恨情仇。作者用她的文字,写出了父辈的血肉丰满。


展开
作者简介

贺捷生,祖籍湖南省桑植县。少将军衔。高级军事科学研究员。著名军旅作家。1935年11月1日出生,在襁褓中跟随父亲贺龙、母亲蹇先任全程经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青海、中国革命博物馆、基建工程兵、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军事科学院工作。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参与主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出版工作,历时十余年。总字数达一千五百万字的十卷本《中国军事百科全书》陆续出版发行,荣获国家图书较高荣誉奖。发表许多文学作品,多部影视剧本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先后荣获全国报刊优秀新闻作品奖、《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大奖、《解放军报》多届长征文艺奖、《人民文学》年度优秀作品、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朱自清散文奖、冰心散文奖等奖项。散文集《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们的父辈血肉丰满》是一部纪实散文集,作者是贺龙元帅长女贺捷生。该书以作者独特视角,呈现了她关于父母、亲人和众多革命先辈的红色记忆,描画出一代人为革命、为追求新世界抛头颅洒热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用她的文字细致地去触碰父辈的心灵,他们在大喜大悲中的歌哭和震颤,把最能反映他们生命本质的细节挖掘出来。


展开
精彩书摘

父亲的桑植

又一次回到桑植,回到父亲的桑植,父亲的洪家关,父亲的芭茅溪,父亲的陈家河、刘家坪……

我对桑植一往情深,源于父亲对桑植一往情深。因为这是父亲的故乡;因为这个故乡太博大,太厚重了,只有父亲的肩膀才能扛起来,只有父亲有资格用他不改的乡音对人们说:这是我的桑植,我的故乡。

现在正是3月,正是桑树发芽的时候,因到处生长着桑树而得名的桑植,漫山遍野的鹅黄,满山遍野的嫩绿,陷入了对一个人的回想和思念:一百二十年前的3月22日,父亲贺龙就诞生在桑植的洪家关。

一百二十年前的桑植,是什么情景呢?我说不出来。我只知道桑植是湖南的边缘,地处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山地南端。与桑植相邻的宣恩、鹤峰,还有与它隐隐相望的铜仁,则是湖北和贵州的边缘。而在中国,但凡边地,大半为群山雄峙的荒蛮之地,居住着性情粗放的少数民族。查阅史志,桑植亦然,它古称“西南夷地”,夏商属荆地,西周属楚地,春秋时期归楚巫郡,从宋朝开始正式推行土司制度。总之,野天野地,离不开一个“蛮”字。到父亲出生的时候,在它一万零四百二十六个山头下散落着白、苗、土家等二十八个民族。因为偏僻、封闭,各民族杂居,民风迥异而强悍,喜武,喜猎,喜斗。人说燕赵多慷慨之士,在桑植历史上,也不乏犯上作乱者、豪强忠勇者,且前赴后继,名震乡邦。几十年前当地仍顽强地保留着一种习俗,人死在外地,不仅要把尸背回来,还要把魂叫回来,名曰“赶尸”。另有一个习俗:如果哪个大逆不道者犯了朝廷的砍头之罪,一刀下去,头是不能落地的。那么,怎么办呢?砍头那天官府会通知家人去刑场,用被子或一块大布兜住。我们贺家祖上就出过这样的斗士,去刑场兜住头颅的,是位祖奶奶。她空手而去,在大刀一闪,头颅猝然滚落的一瞬间,她眼疾手快,掀起长襟一把接住,然后抱着血淋淋的头颅扬长而去。

父亲的血管里,就流着这样的悍勇之血。他少小习武,十二岁跟着任哥老会小首领的姐夫谷绩廷去赶马,当骡子客,在湘鄂川黔边崎岖难行的山道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十三岁长成一个虎背熊腰、高大伟岸、天不怕地不怕的莽汉;1916年,他登高一呼,带领几个兄弟,用人们常说的两把菜刀,砍了芭茅溪盐局,夺得十三支毛瑟枪。此后戎马一生,绝非无缘无故。如果要寻找他血液中的基因,我觉得,既有桑植二十八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强悍对他的熏染,也有桑植的高天厚土对他的滋养。而在此后十年中,他把桑植人侠肝义胆的名声带到外面的世界,带到一个叫毛泽东的青年领袖的耳朵里,却是他始料不及的。我们知道,这是1927年的9月29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不足千人的队伍到达江西永新的三湾村。在经过日后闻名的“三湾改编”后,针对个别人对革命悲观失望的情绪,毛泽东站在一棵大枫树下,以我父亲为例,对即将上井冈山的部队讲了“星星之火可燎原”的大道理。毛泽东说:“贺龙用两把菜刀闹革命,现在当军长。我们现在不止两把菜刀,还怕干不起来吗?”同时,我们还知道,就在毛泽东在三湾说这番话前不到两个月,我父亲作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站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南昌起义总指挥的位置上,打响了以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回头看,我们可不可以说,被无数革命先辈点燃的星星之火,有一把,就是桑植人贺龙,在他的故乡桑植点燃的?

实际上,桑植作为故乡给予我父亲的,比这还要多。1927年深秋,南昌起义军在南下途中失败后,父亲跟着周恩来从香港辗转到党中央所在地上海。周恩来对我父亲说,贺胡子,把你的部队打光了,革命正处于低潮,先送你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几年军事吧。我父亲说,不去,我贺龙是大老粗,不认识外国的洋码字,还是让我回湘西拉队伍吧。就这样,1928年2月初,我父亲和他的入党介绍人周逸群一起,经洪湖回到故乡桑植的邻县石首桃花山地区,举行“年关暴动”,之后以这支农民武装为基础,逐渐创建了红二军团。1934年8月,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面对国民党更大规模且更残酷的第五次军事大“围剿”,中革军委(编者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酝酿战略大转移,决定派由萧克任军团长的红六军团先行出发。当时的战略意图,便是与我父亲在湘西创建的红二军团会合,为中央红军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在贵州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后,当即插入湘西,举行了历时两个月的“湘西攻势”,先后在大庸(现张家界)和永顺塔卧建立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为被迫长征的中央红军拖住了国民党部队的四十多个团。当中央红军以惨重代价越过湘江,深入贵州境内,参与堵截中央红军的湘军主力回师湘西,集中对付红二、六军团。这时,连身为红二、六军团总指挥的我父亲也没有料到,部队左冲右突,打来打去,最后打回到了他的故乡桑植。用父亲的话说,是桑植用它颠连起伏的山峦掩藏了他这支部队,用浓郁的情谊和贫乏的食粮,喂养了他这支部队。也就是在桑植,红二、六军团利用它特殊的地理地貌,把对湘军取攻势、对鄂军取守势,颠倒过来,转变为对湘军取守势、对鄂军取攻势,把战线推进到湖北宣恩和恩施一带。这之后,换手如换刀,红军连续取得了忠堡和板栗园大捷,活捉了国民党军纵队司令、第四十一师中将师长张振汉,把满腹经纶、著有多部军事和地理学著作的另一个师长谢彬斩于马下。我就在这时的捷报声中出生,父亲与刚成为我姨夫的红二、六军团副总指挥萧克,红六军团政委王震,额手称庆,给我取名为“贺捷生”。我的出生地,理所当然也在红二、六军团的大本营桑植,那个地方叫南岔村冯家湾。后来发生的事情,中国当代革命史是这样记载的:1935年11月19日,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八个月后改编为红二方面军的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刘家坪开始长征。而这时,我刚刚出生十八天。


展开
目录

目 录

贺捷生的历史天空和精神原野(代序)

 

卷一 血与火

 

父亲的桑植

高耸入云的碑

木黄,木黄,木色苍黄

爱在青山绿水间

谷大姐

上将李达

《马桑树儿搭灯台》

陈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闻鼙鼓而思良将

去成都看红军哥哥

父亲的军刀

圣洁的乳汁

国魂在上

像黄金那样纯粹

父辈是一首歌

 

卷二 情与歌

 

用半个世纪追随一场风暴

梵净山不会忘记

红色圣徒的创世纪

最灿烂耀眼的那束光芒

把泰山刻进灵魂

铁马冰河入梦来

梦回吹角连营

想起他温润如玉

乔老爷的滴水之恩

永远的顾先生

寻找未名湖

与西山为邻

说出心里的痛和爱

用一生追寻歌里的父亲

我们的父辈血肉丰满(代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