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只吃两顿饭
从吃饭的角度看,宋朝是个承前启后的朝代。
宋朝以前,多数人一日两餐;宋朝以后,多数人一日三餐。换句话说,从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是从宋朝开始过渡的。
不过,这个过渡期很长。且不说绝大多数宋朝农民和穷苦市民仍然固守着一日两餐的传统不变,就是到了清朝和民国,还有一些人不吃午饭,只吃早饭和晚饭。
嘉庆年间,北京有首《竹枝词》形容下层旗人,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两餐打发全无事,哪管午中饥与渴。”意思是有些旗人没职事,只靠那点儿钱粮过日子,钱不够花,只能吃早晚两餐,中午再饿也不敢起火做饭。
民国时期,“基督将军”冯玉祥割据河南,有天闲着没事儿,“到前屯走走,问农民每天用几顿饭,他说两顿饭,是一顿稀饭,一顿干饭,均是小米”(《冯玉祥日记》,1933年1月15日记事)。
抗战时期,军阀阎锡山在山西推行新政,整饬吏治,要求各级官员跟农民保持同一生活水准,“饮食定量分配,一日两餐”(《艰苦奋斗的山西》,学习社1945年版)。
抗战胜利后,成都市民分成两派,一派一日三餐;另一派固守传统,“上午八点前后一餐,下午三点前后一餐,天明即起,二更就睡,不吃午点,也不吃宵夜”(《李劼人选集》第三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以前欧洲人也是一日两餐。早在辉煌的希腊时代,市民习惯于不吃早餐,只吃午餐和晚餐,很像晚睡晚起的现代白领。还有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工人阶级习惯于不吃午餐,只吃早餐和晚餐,很像省吃俭用的宋朝平民。
正因为宋朝平民很少吃午餐,所以宋朝的饮食行业自然而然分成三派:
一派是摊贩,只卖早点。
一派是食店,只卖晚餐。
一派是酒楼,既卖早点,又卖晚饭,还顺带批发黄酒。
午饭有没有人经营?有,但午饭在宋朝属于“点心”,点心不算正式餐饮。
北宋某些大酒楼,营业时间比较长,卖早点能一直卖到中午,“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东京梦华录》卷八,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一旦过了中午,对不起,恕不营业,想吃饭,晚上再来。
所以你如果想去宋朝吃饭,抵达时间最好是在早上或者晚上,可千万别赶到中午才去。
……
展开
——陈寅恪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k前绝后的。
——邓广铭
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宋代包括了许多近代城市文明的特征,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视其为“近代早期”。
——费正清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西亚而居于世界*前列。
——宫崎市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