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抗战以来 患难余生记/昨日书林
0.00     定价 ¥ 34.00
太仓市图书馆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34869440
  • 作      者:
    邹韬奋
  • 出 版 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以“一个平凡记者的姿态”,记录下自己在“政海漩涡”中所“亲目观察到的情形”,“意在以光明磊落的公开言论,唤起国人对于政治改革的认识和努力”,“用意也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邹韬奋作为国民参政员参与抗战后国民政府组织的国民参政会期间的亲身经历,因其记者的自我定位,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客观的观察记录和独到的评论总结。


展开
作者简介

邹韬奋(1895-1944),名恩润,江西余江人。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不久参与创办并主编《生活》周刊,后又创办生活书店,成为著名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九·一八事变后,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全国各界救国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与沈均儒、章乃器等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是为有名的“七君子”之一。获释后一如既往地积极投身抗日民主斗争,并写下不少有影响的文章和著作。1944年7月在上海病逝,遗书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接受申请,追认他为正式党员。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邹韬奋先生参加实际政治活动的经验和观察的总结。作者评析了抗战初期四年间的得与失,指出了各党派捐弃前嫌、共同抗战和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是解决抗战期间各种困难问题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批评了抗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阻碍社会前进的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希望由此引起同胞的注意,共同努力于发扬优点而补救缺点,达到政治改革的目的,加速抗战最后胜利的到来。


展开
精彩书摘

  

初期民运的宝贵教训中国抗战真是伟大的时代!在“八一三”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第一阶段中(以政府退出南京为止),短短三四个月的时期里,就发生了在数千年数百年中所绝无仅有的事情(如就全面抗战,一致对外反抗侵略这一点说,简直是在数千年历史上空前的事情)。例如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民主政治的初步开展,共赴国难的党派团结,虽到现在这些方面都还有不少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努力设法解决,以贯彻抗战国策,达到最后胜利,但是这几件事都在抗战第一阶段短短三四个月内放出了一点点曙光,确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在第一阶段的过程中,最后还一件事值得提及的,是初期民运的宝贵教训。在第一阶段中,军事方面最重要的当然是整整三个月的淞沪阵地战。这一场震动寰宇的抗战,坚定了国人抗战必胜的心理。摧毁了日军不败的信念,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固当归功于我军作战的英勇,但是当时在最直接的后方——上海——民众运动得到了相当顺利的开展,对于前方有了相当切实的协助(虽然还做得不充分),也是一重要的因素。例如上海的地方协会,便是地方上原有的一个民众团体,该会便集中了它在平日所联系的工商界一部分的力量,对协助抗战工作尽了不少的贡献。又例如上海的一个青年最有力的自我教育与救亡工作的民众团体名叫蚁社的,该社包括的职业青年很广,普通商店店员、学徒、电器工人、开电梯者、写字间工作者、海关、银行、铁路职员等,都有不少人参加,办有图书馆、

学校、歌咏班、旅行团、刊物种种文化事业,经费全是由社员自己负担,有许多工作(例如图书馆)是在夜间,工作人员都是由许多青年业余自告奋勇来担任的。它在抗战第一阶段中也动员了不少职业界青年参加协助后方工作。除各界原有的民众团体外,各党各派以及无党派的其他工作者——编辑人、著作家、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员,都站在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上,都在拥护的大目标下,团结起来,在战争发生后不到一个星期,便成立了编辑人协会及文化界救亡协会,尤其是后者,对于救护、慰劳、宣传、动员、训练干部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所以后来我军虽因战略退出了上海,上海民众的救国工作只是变了方式,更加深入,更加发展,并没有沉寂下去。


展开
目录

抗战以来

序… ………………………………………………………………… 3

一 开场白… ……………………………………………………… 5

二 初期民运的宝贵教训… ……………………………………… 7

三 七个月两万人… ……………………………………………… 9

四 “请客”与民意… ………………………………………… 12

五 “来宾”种种… …………………………………………… 14

六 究竟怎样?… ……………………………………………… 16

七 “来宾”的建议… ………………………………………… 18

八 “建议”种种… …………………………………………… 21

九 “来宾”放炮… …………………………………………… 23

一○ 忙得一场空… …………………………………………… 25

一一 老爷们高兴怎么办… …………………………………… 28

一二 上山拜访审查老爷… …………………………………… 30

一三 一大堆废话的激辩… …………………………………… 32

一四 老爷与老百姓不平等论… ……………………………… 35

一五 审查老爷对文艺的贡献… ……………………………… 37

一六 审查老爷对文艺又有贡献… …………………………… 40

一七 审查老爷对社会科学也有贡献… ……………………… 42

一八 审查老爷和舆论… ……………………………………… 44

一九 进一步的认识… ………………………………………… 47

二○ 震动寰宇的民族战士… ………………………………… 49

二一 自动奋发的千万青年… ………………………………… 51

二二 无比的求知热情… ……………………………………… 54

二三 沦陷区同胞的艰苦奋斗… ……………………………… 56

二四 热烈爱国的千万侨胞… ………………………………… 58

二五 爱我们的祖国… ………………………………………… 60

二六 晴天霹雳的宪政运动… ………………………………… 61

二七 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一致要求… ……………………… 64

二八 再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 ……………………… 66

二九 三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 ……………………… 68

三○ 四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 ……………………… 70

三一 一个综合的研究… ……………………………………… 73

三二 关于宪政提案的一场舌战… …………………………… 75

三三 舌战后的“治本办法”… ……………………………… 78

三四 舌战后的“治标办法”… ……………………………… 81

三五 对保障人民权利的再呼吁… …………………………… 83

三六 对保障文化事业的再呼吁… …………………………… 85

三七 苦命的宪政运动… ……………………………………… 88

三八 一幕悲喜剧… …………………………………………… 91

三九 两种倾向… ……………………………………………… 93

四○ 对宪政的最后挣扎… …………………………………… 96

四一 “笔杆暴动”… ………………………………………… 99

四二 “笔杆暴动”与青年惨剧… …………………………… 102

四三 万方感念的马寅初先生… ……………………………… 104

四四 郭先生的和尚妙喻… …………………………………… 107

四五 故事的象征… …………………………………………… 110

四六 逆流中的一个文化堡垒… ……………………………… 112

四七 “生活”在抗战期间贡献了什么?… ………………… 114

四八 “生活”是怎样被摧残的?… ………………………… 117

四九 有什么借口?… ………………………………………… 121

五○ 又来几个故事… ………………………………………… 124

五一 党老爷的“政治哲学”… ……………………………… 127

五二 与中央党部交涉的经过… ……………………………… 129

五三 广大读者爱护支持的文化堡垒… ……………………… 133

五四 与党部“特务”首领的谈话… ………………………… 135

五五 又是几个故事… ………………………………………… 138

五六 “诸葛亮”和“阿斗”搏斗… ………………………… 141

五七 一位“大员”的话… …………………………………… 143

五八 文化封锁… ……………………………………………… 146

五九 今年二月后… …………………………………………… 149

六○ 最后的商谈… …………………………………………… 152

六一 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的前夜… …………………………… 154

六二 临行的一封信… ………………………………………… 157

附录 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 ………………………… 160

患难余生记

第一章 流亡… ………………………………………………… 169

第二章 离渝前的政治形势… ………………………………… 201

第三章 进步文化的遭难… …………………………………… 23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