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纵横谈/中国语言文学文库·典藏文库》: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第一次高度评价了这一悲剧在我国戏剧史和世界戏剧史上的光辉地位。
《窦娥冤》描写了窦娥悲惨的一生。她三岁丧母,七岁被卖到蔡婆家当童养媳,十七岁结婚,婚后两年,丈夫便病死了。剧情正式展开时,她已守了三年寡,本想安分守己过一生。但是,封建压迫是无孑L不入的,流氓张驴儿父子闯入家门,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这好比在一潭死水之上扔下一块大石头,立即掀起轩然大波,窦娥坚决反抗。张驴儿于是弄来毒药想毒死蔡婆,霸占窦娥为妻,不料却将自己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的罪名进行威胁,这时窦娥对官府还抱有幻想,她选择了“官休”。但糊涂昏聩的楚州太守桃杌将窦娥屈打成招,判处死刑。
窦娥是个饱受苦难的下层妇女。封建势力对她的压迫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高利贷盘剥。当时有一种高利贷叫作“羊羔儿利”,用本利每年倍增的方法,借一两银子十年后要还一千零二十四两。窦娥就因为父亲无力偿还高利贷而被卖给蔡婆当童养媳。二是流氓地痞的欺侮。流氓横行是社会黑暗的一个标志。张驴儿逼婚是促成窦娥冤案的重要原因。三是官府欺压。这是酿成窦娥冤死的决定性因素。贪财成癖、草菅人命的楚州太守桃杌的判决,很快把窦娥的一点幻想打得粉碎。“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但严刑拷打制服不了这个手无寸铁的妇女,桃杌最后不得不动用刽子手的屠刀。
于是,悲剧的高潮出现了,窦娥奋起抗争,呼天抢地,怀着满腔悲愤,唱出了千古著名的【滚绣球】一曲:“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呀,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在这里字字血,声声泪,怨恨的浪潮排山倒海,窦娥的反抗性格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窦娥愤怒控诉之后,剧本转而描绘了窦娥婆媳生离死别的情景,场面于是起了变化。窦娥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受刺激,她对婆婆提出:“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这种口语化的说白很切合人物的身份性格,表达出相依为命的婆媳之间深沉的感情。在亲人面前,窦娥显得多么善良,但这么善良的人现在却要去餐刀杀头,剧作对封建势力的批判因而更深一步。
到这里,指天骂地时奔泻决荡的感情流水和婆媳死别时低回呜咽的感情流水汇而为一,猛烈地冲击着观众或读者的心扉!婆媳生离死别之后,剧作再次奇峰突起,用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窦娥的冤枉终于感天动地,“皇天也肯从人愿”,“三桩誓愿”一一实现了。通过这些描写,剧作深切同情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对逼死窦娥的黑暗势力进行猛烈的鞭挞。
《窦娥冤》的主题思想,可以用主人公窦娥的话来说明:“这都是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冤》的意义在于它深刻揭露了元代官府衙门贪赃枉法,贫苦百姓有冤无处申的黑暗政治局面。
但《窦娥冤》的思想局限性也正表现在“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上面。在作者看来,如果官吏们有心正法,百姓就不会有口难言。剧作最后由清官替窦娥昭雪冤案,“今日个将文卷重行改正,方显的王家法不使民冤”,全剧最末这两句话,表明了关汉卿对清官王法还有幻想。他的思想并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体系。
《窦娥冤》中的人物,是受剧作主题思想制约的。关汉卿按照对待“王法”的态度来划分正反面人物。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对蔡婆和赛卢医两人的态度。高利贷者蔡婆不但剥削窦娥一家,而且放债给赛卢医。但蔡婆在剧中却是个善良的正面人物。她差点被赛卢医勒死,又受流氓张驴儿父子的欺压,最后连眼前仅见的一位亲人,自己的媳妇也遭杀害。在作家笔下,高利贷者蔡婆是守法的,是受迫害的人物。赛卢医是个穷医生,因无力还蔡婆的高利贷,不守法,企图勒死蔡婆。他又卖毒药给张驴儿,毒死人当然也有他的罪责。在作家笔下,穷苦医生因为胡作非为就成为反面人物,最后被判永远充军。
当然,这些都瑕不掩瑜,并不妨碍《窦娥冤》这一悲剧伟大的历史地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