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知识的定义出发,通过对知识的分类、性质、研究立场、第一原理、研究工具、判断工具以及形成范式等要素的讨论,推理得出了单个知识形成的一般性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对分散割裂的存量知识作了梳理和分类,使之形成普遍适用、有机联系的新的人类知识学体系。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用现代学术话语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哲学阐释,通过深入挖掘其哲学内涵,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从而为在新时代下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乃至普遍实践相结合的、从属于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普适性理论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在第一章中我们提出,可以重复地与经验事实相符的信念就可以被认为是知识。作为规律性知识,顾名思义,是要描述事物性质变化的规律。如果说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性质的“是什么”,是“知其然”;那么,规律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性质的“为什么”,是“知其所以然”,即“证实”。相应地,对于描述性知识而言,可重复性意味着其内容可以重复地与实际事物性质相符合,或者说每个人都用同样的内容来描述同一事物性质;但对于规律性知识而言,可重复性则意味着其内容可以重复地与实际事物性质变化规律相符合。
由于绝对怀疑论的存在,使得完全证实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这一点将在第三章“知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中展开讨论。既然我们无法通过完全证实来赋予知识的可重复性以绝对性,那么我们怎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规律性知识的可重复性呢?笔者认为,当描述规律的信念仅仅实现了事物性质变化规律的简单重复时,其可重复性水平相对较低。只有当该信念进一步满足可扩展条件时,才能被认为是具备了较高水平的可重复性,从而真正成为一个规律性知识。
所谓简单重复,是指可以通过实施规律性信念所描述的内容,重复地使该事物性质发生预期的变化。但很多时候,简单重复并不意味着该规律性信念所描述的作用机制具备真正的可重复性,即反映事物性质变化的实际规律。而规律性信念的可扩展性,将极大地提高该信念的可重复水平,从而增加该信念成为规律性知识的可能性。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知识存在的意义及其定义1
第一节人类为什么需要知识1
第二节知识的定义11
第二章知识的类型19
第一节知识描述的内容19
第二节描述性知识22
第三节规律性知识29
第四节经验性知识33
第五节不同种类知识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34
第三章知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3
第一节绝对怀疑论对知识体系的挑战43
第二节知识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55
第四章研究知识的基本立场:价值中立60
第一节立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影响60
第二节价值中立是研究知识的基本立场63
第三节中国古代的价值中立思想:兼论理欲之辩的认识误区69
第五章为什么是“人类”的知识学83
第一节宏观层面:知识与人的观察能力84
第二节微观层面: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认识差异95
第六章知识的起点:存在101
第一节知识的隐含假设:自然齐一律101
第二节作为知识研究对象的“存在”103
第三节现象与存在之间的可重复性关系:什么为“真”112
第七章知识的工具论124
第一节知识的研究工具124
第二节归纳法与演绎法之间的联系136
第三节知识的判断工具148
第四节研究工具的中立性150
第八章知识的形成范式159
第一节知识形成范式概述159
第二节知识形成范式的检验183
第九章生命的定义及其存在形式194
第一节什么是生命194
第二节生命存在的两种形式205
第三节生命和非生命性质的系统性差异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影响222
第十章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231
第一节人类知识体系基本结构231
第二节非生命相关知识:自然学科237
第三节生命相关知识:生命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240
第四节关于本书内容的一点说明248
附录249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