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成都商报》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所评选出的“成都最美诗词一百首”为鉴赏对象,对每首作品进行详尽注释、精要评析,以同时满足初解诗意与精研深思之需。注释则探本溯源、古今映照,评析则彰显特色、别有匠心,更结合时下成都建设“三城三都”的时代背景,给予诗歌全新的解读。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展示了成都作为“诗歌之城”的独特魅力。
李白因参与永王璘的幕府获罪,被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一
带)。中途遇赦,十分高兴,在归途中写下了《早发白帝城》等一系
列感情强烈、格调明快、韵调流畅的作品,此诗即是其中之一。全
诗写舟行春江,心情愉快。两岸美景,应接不暇。忆念锦水多情,
随自己一路东下,自己将带着淡淡的家情乡愁,笑傲江湖。景中含
情,情景交融,意象生动,描写传神,不愧名作。
一二句开首即抒思乡之情。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眼下舟
行之春水是从故乡明月峡一路流经来的(古时巴蜀一体,李白为蜀
人,明月峡所在的巴县亦可视为故乡),江面宽阔,一望无边。不言
思乡而乡思乡愁自在其中。
第三句到第六句正面写江水。仲春之月,桃花盛开,春水方涨,
故古人把此时的水叫“桃花水”。诗人行舟于一江春水,不禁联想起
故乡锦江之水。它们是那样的清,那样的绿,那样的亮,那样的美
(如桃花般美丽),且一望无际、水天一色。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名句佳境,也依
然是于写景中抒发爱家思乡之情。
“逶迤”两句写舟行水中,回首已离开故乡(巴山),前方又入
楚地,即所谓的“蜀尾楚头”。诗人选择了这样一个能“瞻前顾后”
的地理位置来写景抒情,容易使人产生故乡、他乡,过去、将来,
回顾、前瞻等等对比联想,拓宽了想象的空间,增加了诗的容量。
“雪照”以下八句写舟行所见。初春时节,山上积雪未消,映
照着沙滩上的雁群。从山谷中飞出的黄莺鸟在花间啼唱嬉戏。转过
芳草萋萋的水中小洲,就看到碧绿繁茂的树木似乎在迎接我。举目
远眺,小溪云烟弥漫,时间已是傍晚。扬帆疾驰,一轮明月从江中
冉冉升起。渐渐地,江陵城的灯火已遥遥在望,该是到了渚宫城了
吧!其中“雪照”两句对仗整饬,色彩对比鲜明。李白虽不以烹炼
字句见称,但其锤炼之功亦不可小视。而“扬帆海月生”则很容易
使我们想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前贤名句而暗暗绾合思
乡怀人之情。此外,前人谓李白诗具有“善状物”与用字“工巧”
的特点,这也是鉴赏李白诗时应该注意的。
上皇西巡南京歌(其二) 唐·李白
荆门浮舟望蜀江 唐·李白
春夜喜雨 唐·杜甫
绝句四首(其三) 唐·杜甫
赠花卿 唐·杜甫
成都府 唐·杜甫
登楼 唐·杜甫
怀锦水居止二首(其二) 唐·杜甫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唐·杜甫
石犀行 唐·杜甫
万里桥 唐·岑参
成都为客作 唐·田澄
成都曲 唐·张籍
浪淘沙 唐·刘禹锡
玩半开花赠皇甫郎中(节选) 唐·白居易
锦城曲 唐·温庭筠
锦城写望 唐·高骈
万里亭 宋·吕大防
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 宋·苏轼
成都书事二首(其一) 宋·陆游
春晓 宋·陆游
梅二首(其一) 宋·陆游
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 宋·陆游
归蜀 元·虞集
锦江 明·冯任
送黄子羽之任四首(其一)成都 清·吴伟业
锦江绝句 清·尉方山
府江棹歌 清·顾印愚 赋成都景物 清·向日升
下里词送杨使君入蜀(选六首) 近代·赵熙
文翁讲堂 唐·卢照邻
登锦城散花楼 唐·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客至 唐·杜甫
西郊 唐·杜甫
绝句三首(其二) 唐·杜甫
琴台 唐·杜甫
蜀相 唐·杜甫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这是一本极美的书。首先是它的内容——选取了成都最美古诗词100首;其次是它的装帧——由两届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设计师许天琪设计装帧。书籍选用了古朴的色调,透露出古典诗词古色古香的韵味,更有一种千年梦回的朦胧之感;用轻柔的纸张印制,在清风拂过之时,书页随风翻动,“风吹哪页读哪页”,更别有一番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