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放下的力量
0.00    
太仓市图书馆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58152405
  • 作      者:
    冷锋著
  • 出 版 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作者简介

冷锋,199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读者》专栏签约作者,资深编辑和撰稿人,现任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代表作有《爱是一场奢华的战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平凡人生,难免苦痛,难免创伤。当你遭遇不幸或痛苦的事情,你会生气、难过,却发现很难改变现状。那么,请跟随《放下的力量》,学习放下的技巧吧!当你唤醒了放下的本能,拥有了放下的力量,你的生命,从此将拥有无限的可能与美好。 

这是一本让我们放下、让我们快乐、让我们幸福的书,只要我们掌握书中的技巧并持之以恒,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 


展开
精彩书摘

以平等之心

对待每一个人

 

 

众生平等是一种心态。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太多的人过于计较得失。得意时满面春光、沾沾自喜,看不起任何人。失意时,整天抱怨社会的不公平,闷闷不乐。终日处于痛苦纠结当中,惶惶度日。这又何苦呢?用平常心对待平常事才是正道。

《云在天,水在瓶》中讲:朗州刺史李翱与惟俨禅师两人之间的一段对话。李翱是唐代哲学家、文学家,是思想独立的政府官员。当时惟俨禅师在澧州(今湖南澧县)的药山住持寺院,法席很是繁盛,与李翱居官的朗州(今湖南常德)相邻。李翱听别人说惟俨禅师的佛学渊博,便多次以父母官身份派人去请惟俨禅师下山沟通禅理,但惟俨总是给予拒绝。李翱实在是想不通,便亲自进山拜访禅师。刚见面时,惟俨禅师只顾专注读经,目不斜视,一点打招呼的意思都没有。身旁的随从和他说:“太守在此。”李翱个性急,身份又相当于如今的市长,面对惟俨禅师的故意怠慢,火气一下就来了,但还是稍加克制地说:“见面不如闻名。”(即:虽然你名声大,但见面一看也不过如此。)此话刚说完,惟俨禅师便大叫一声:“太守!”李翱条件反射地立马应了一声。惟俨禅师反问道:“何得贵耳贱目?”(你怎么当了官就学会了摆架子,只喜欢听恭维的话,低看他人?)李翱急忙拱手道歉,便问道:“道是什么?”惟俨禅师指了指天上地下,说:“明白吗?”李翱说:“不明白。”惟俨禅师说:“云在天上,水在瓶中。”李翱听后瞬间大悟,笑容满面,很是开心。

惟俨禅师的话句句平常自然,即所谓的“在平常自然状态下,保持平常心”。李翱后来专门写了两首七绝诗送给惟俨禅师。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一般来讲,身居职场的官员,如果自身有大学问,难免会有沾沾自喜的表现,即使是面对与世无争的僧人,也不会放弃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是正因为是学问家,所以知书识礼,感悟性高,对手聪慧,也能欣然领受,虚心以待。

 

贵静禅师是宋代人,与当时著名学士曾会相交甚笃。

一天,两人在淮水边偶遇。曾会问道:“禅师,你这是要到哪里去呀?”

贵静禅师说:“云水僧四海为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钱塘去可以,到天台去也可以。”

曾会说:“禅师若要去灵隐寺,我把我的方外之悟生禅师介绍于你,他是方丈,必定会好好接待你。”

于是,贵静禅师带着曾会的信函去了灵隐寺。到了目的地,他就像普通僧人一样挂单住进了僧房,并没有把曾会的信函给悟生禅师。就这样天天上殿、过堂、参禅、早起早睡,整整过了三年。

第四年春天的一日,曾会有事来到浙江,顺便去灵隐寺探访贵静禅师,可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将整个寺院问了一遍,也没有一个僧人知道。就连悟生禅师也不是很清楚。

听曾会这么一说,悟生禅师便到各个僧房去寻找,寺内有僧人一千多,他一一辨认。找到贵静禅师后,曾会便问贵静禅师道:“你在此这么长时间,为何不去拜见一下悟生禅师呢?难道是把我的信函丢失了?”

贵静禅师说:“我是个云水僧,一无所求,岂可打扰别人?”说着,就把信函递给了曾会,二人相视大乐。

无独有偶,慧智禅师是一位平心处世,藐视名利、权势之人。

一天,慧智禅师正在讲经,梁武帝驾到。众人慌忙起身迎接,下跪叩拜圣上。唯有慧智禅师纹丝不动。梁武帝的近侍叱喝慧智禅师说:“圣驾在此,为什么不拜见?”慧智禅师坦然答曰:“法地如果动摇,一切都会不安的。”

 

根据当时的习俗,帝王驾到众生都得起身迎接跪拜,以此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尊严。但这并非是佛场中事。在梁武帝看来,以信佛礼佛为手段,来达到巩固帝位或长生不老之类的欲望,这仅是一种交易,并不遵从人人平等的理念。

佛家讲:“众生皆平等,人人能成佛。”倘若让佛法屈从于帝王威势或者其他人,便是法地动摇。慧智禅师看出了梁武帝的私心,便以佛法大于帝法给予回敬。

 

所谓“众生平等”,不仅仅是指别人平等待你,更重要的是你要以平常心平等对待他人。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从来都是有差别、有等级之分的,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因此“众生平等”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终极理想。然而,在佛家看来,想要世界变得平等,先要自己学会用平等的眼光看世界。

 

 

 

以平常之心

看待每一件事

 

 

“平常心”是道,是悟禅的最高境界。在白居易曾经当职的某个地方,有位鸟居禅师,因为像鸟儿一样在树上建房子而居,便得名叫“鸟居禅师”。一日,白居易向其请教佛法,禅师却讲得很简单,说:“诸善奉行、诸恶莫做。”即遇到好事就去做,遇到不好的事就不要做。白居易对此讲法很不满意,便说道:“这个道理连三岁孩童都懂得,还用大师您来讲?”“鸟居禅师”笑笑回答说:“三岁孩童能道得,八十岁老翁行不得。”这就是讲禅的精神重点在于“实践、落实”。道理不一定多深奥,而在于你能否坚持并实践。

凡事有两面,人生亦如此。有苦也有乐。苦的时候要保持内心的快乐;快乐的时候,要想起苦。平常心处世,你就会活得淡定、平静。

 

一日,慧铮弟子问慧铮禅师:“师父,我见您也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啊,但为什么您总是能潇洒自在地生活呢?”

慧铮回答道:“困了就睡觉,饿了就吃饭;吃得心安,睡得舒心。”

弟子又问道:“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吗?”

慧铮又说:“从表面上看是一样的,但其实质不是这样。我吃饭的时候就是简单吃饭,睡觉的时候就是简单睡觉,凡事都不多想。所以吃得舒坦,睡得舒心。试问芸芸众生,有多少人是这样呢?恐怕是少哦,吃饭的时候想其他的事,睡觉的时候又在想其他的事,总是不能专心致志地做事,怎么能吃得心安,睡得舒心?”

弟子立马感悟道:“原来如此,平常的生活平常对待,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真正的禅!”

一日,有人为追念亡父,便请了一位法师主持法事。法事完毕,法师便归寺。就在这么一件简单的事之后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事情是这样,在请法师来做法事之前,此人在佛坛的一个抽屉里放了100两银子,法事完毕后,银子便不见了。此人心想,佛坛只有法师一人进出过,并没有他人,此时银子不见了,必定是法师。于是他很是愤怒。便于第二天上山到寺院向法师要银子。

法师听明白他的来意后,轻声对那个人说:“对不起,怎么出了这样的事。”顺便拿了100两银子让他带走。此人见银子失而复得,法师态度不错,便不再追究回家去了。

时隔不久,此人的儿子外出办事回家,他将此事告诫儿子。殊不知,儿子听后大吃一惊。原来当时办事紧急,没来得及与他说明,便匆匆取了放在佛坛rmn抽屉里的银子。此人听后倍感惭愧,亲自上山给法师道歉并如数归还银两。

 

法师的胸怀真可谓宽广。

其实,“身正不怕影子斜”,一些令人烦恼、气愤的事发生后,与其追究什么,不如任其发生。真理自有明辨的时候,事情的真相总有说明白的时候,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

 

有一个孩童,虔诚地请求慧德禅师拜师出家,道:“收我为徒吧,我也想象大师一样能救度众生。”

慧德禅师说:“这禅宗门里,不是银轮王的嫡子,就是金轮王的孙子。都是正统血宗,为不损坏宗门风气。你这凡间小童怎能入得了这宗门?你还是走吧!”

孩童听后,讲:“禅师乃佛法人士,怎会不懂得万物平等之理?禅师若以我出身不高贵而拒收我做徒,恐怕有违佛法。”慧德一听,此童颇有慧根,便收之。

 

佛法讲究“万事万物皆有生命,皆有灵性,皆有佛心”。众生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从诞生至命末,每个人都是平等无异的。请听下面这则“禅师似驴”的故事。

 

妙能禅师和寂空禅师的一段对话。

寂空问:“你来干什么?”

妙能回答:“参见禅师。”

寂空就问:“你看见禅师了吗?”

妙能回答:“看见了。”

寂空又说:“你看禅师像不像一头驴?”

妙能回答:“我看反正也不像佛。”

寂空又问:“你说不像佛,那像个什么?”

妙能答道:“如果说像,那还是一头驴。”

寂空听后,大笑地说:“凡和圣都已忘掉,妄情除尽,实体显露。我用这个话来检验弟子们,洞察他们的心理状态。时经许久都没有人能辨明了悟。只有你,有这个清醒的看法呀,要保持下去。”

事后,寂空常对人夸妙能,说:“此人是肉身佛。”

 

宋代有位禅师讲:“一朝风月,万古长空”,是说游戏人间,便能体会永恒。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只是游戏人间,却不能了解人世后的实质。有人认为世间太过肮脏,便躲进深山老林中,从此不问世事,每天长叹万古长空,如何能融入到一朝风月当中呢?“异旧时人,不异旧时行履处”,开悟是内心世界产生变化,人依旧生活在世间。并不是一旦开悟,就成了一个“圣人”,这是没有平常心的。“平常心是道”,开悟后应更加平常才是正常的。所谓到了经过人生境界第二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后,跨越到人生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佛家不讲崇拜偶像,不分凡人和圣人,认为平常就是禅,本心就是佛。寂空把自己比作是驴,不是一种自嘲自谑,而是在他看来万物皆平等,驴不卑贱,人也不高贵。同时妙能能悟得“凡圣两忘”的禅理,认为“禅师似驴”,没有什么不妥。此二人才为真正的智者。他们打破对佛的神化说法,还原其平凡的原本实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