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精神世界探路者
五十余篇随笔,五十余次研磨
《他们为何而来》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的一本散文集,分别为松浦居随笔,半岛渔村手记,他们为何而来及自然、自我与创造四辑。收录作者2016至2017年创作的文章,其中很大一部分没有发表过。它反映出作家近两年写作历程中的思索和情绪,对于我们理解作家的创作有着更好的启示作用。这部散文集承袭张炜的一贯风格,继续以思想者的力量影响读者,言说时代,像他之前的作品一样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可以说是解读张炜精神世界的*好文本。
他们为何而来
别林斯基只活了三十七岁。真是一个匆匆来去的人,一个性情峻急的人。这个人虽然在人世间逗留的时间很短,但却对这个世界留下了强烈的看法。他的看法打动了许多人,刺激人心,所以他比那些生活得更久的人更加令人难忘。他不是来自拥挤的城 市街区,而是从乡村跋涉而来,在人更多的城市里大声说出自己 的看法。城市里各色人等,特别是那些绅士们,一下子惊呆了。首先是他的形貌,不高,极单薄的身材,塌肩,胸部凹陷。
他脸上有麻斑,肺病严重,不停地咳嗽。这个瘦骨嶙峋的人时常给人这样的感觉:除了激情与辩才一无所有。不,他更多的是洞悉力,是对艺术和真理的无比热爱,是无人可比的巨大的道德力量。好像正因为他需要在思想的领域里急速进击和腾挪,上帝才给他一副单薄之极的躯体。
他的一生都在燃烧。这是留给那个国度那个世纪的一团奔突 的火光。当时的俄罗斯文学值得一个最杰出的生命如此贡献自己,况且文学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专业,而是全部思想、道德、灵魂,是整个民族生命质地之映照与复合。所以别林斯基有一句震动人心的话语,即:“俄国文学是我的生命,我的血。”所以另一位伟大作家柯罗连科才说:“我的国家不是俄国,我的国家是俄国文学。”
那个世纪俄国文学人物存活的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 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这是一个让人忠诚于文学的国 度和时代。我们由此而理解别林斯基和柯罗连科,当时他们的话、对文学之为文学,有更深入的理解。文学固然具备伟大的特质,但一个时期的文学充斥了一些渺小卑琐的代表人物,而后谁还会激动地言说“文学”是自己的“国家”? 别林斯基平时话语艰涩,言辞算不上流畅。但是一旦事关艺术和真理,事关道德,他立刻双目炯炯,渐渐喷吐出逼人的光焰,像豹子一样猛扑上去,直到把对手撕成碎片。他激情不竭,雄辩滔滔,具有“万夫莫当之勇”。这一场声色俱厉的论说无法终止,除非他自己生命的燃料一时用尽,口吐白沫昏厥倒地。
这是一个奋不顾身的人,一个对真理及艺术诸问题极度敏感 的天才。匆匆来到,匆匆离去,却对这个世界说出了极为重要的话。这样一个生命引我们发问:他为何而来?同时也启发我们询问自己:我为何而来?
《他们为何而来》目录
一辑
松浦居随笔
葡萄园
消逝的灯火
一些美好的树
管理一片林子
身上的热力
道德楷模
遗弃与忠诚
来了一群大清的人
一位兄长
夜访
二辑
半岛渔村手记
开海节
水边蘑菇
铁槎山的道姑
黑驴岛的鸟
正午开炮
毁岛记
西洋小镇
恐惧
鱼拓画
天尽头的风
三辑
他们为何而来
想起了陶渊明
伯林的圣彼得堡
一生一本书
理想主义
道德理想主义
诗与帝国
写作人的晚境
技术与道德
速度和时间
比谁读得更少
庸众的兴趣
无可救药的奢望
正义最有力量
才能与邪恶
文字的繁衍
当回忆频频来袭
发现失败的美好
他们为何而来
这一年的专注
读康有为
真鲁迅
水汽弥漫的大河
三大关系
作品的空间
闲暇者
另一枚硬币
四辑
自然、自我与创造
仙人今何在
自然、自我与创造
小空间与大空间
网络时代的个人语调
小说家的工心
悲剧,无限魅力之源
出发之地
人固有心曲
大河小说出版始末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人在许多时候需要化繁为简,时间太匆促了,于是表达的速度即成为一个要素。怎样在第一时间传达出个人的心声,不再耽搁,这在中年刻痕划上之前就应做出决断。——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