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年龄:3岁以上
1. 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好书。
2. 内容承袭教育部阅读指导目录指定书目,传承中国文化与科技。与科学、综合实践课内容相贴合,培养孩子核心素养。传统文化、科学原理、综合实践……打好课程基础,拓宽知识面。
3. 国际大奖画手献作,历时三年精心打磨,让工艺步骤图像化。头小、身大的人物形象,彰显新颖独特的绘画风格。以分镜形式细腻“追踪”每一步骤,真正探究科技原理与细节。
4. 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组成员、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郑永春专为此书倾情作序。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专家全程参与审校,向孩子们传递准确的科学知识。
5.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全面解读古人的“衣、食、住、行”,让孩子了解生活,了解历史文化,并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生发出更多的智慧。
6. 涵盖面之广,内容之详尽,全面梳理古代科技体系。18个技术方向、100多张手绘画稿、150多个情景展示、200多种制作工具、300多个步骤分解,凝结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
7. 阅古识今,开拓思维,亲历科技改变生活。通过古今工艺对比、知识拓展延伸,在科技浪潮中感受“科技强国”的魅力。
这是一本少儿科普图书。本书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天工开物译注》为文字范本,按照原著分为18章,每章有1页篇章页,4页描绘古代工艺工序,再是1页的现代工艺对比。全书以绘本式的中国古典风格彩色插图搭配易于孩子理解的白话式讲解,力求让孩子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希望通过古代与现代工艺的对比,让孩子体会到科技的进步。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的综合性著作,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古代科技宝典”,原著入选了《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本书按照原著分为18章,打开了一幅400年前中国人生活、生产的画卷,所涉及的知识与中小学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内容相贴合,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
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衣服上的颜色是怎么染上去的?每个孩子都喜欢的糖是从哪里找到的?全书用手绘风格的中国风全彩插图,再现中国古代科技的精巧。用通俗、有趣的语言,还原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点滴。在每一类技术的最后,还展现了相关的延伸知识及现代科技的进步,通过古今科技的对比,让孩子切实感受中国科技的进步,了解国家的伟大。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郑永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组成员、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全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香江学者计划首批入选者,特为本书作序。
史晓雷,资深科技史专家、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史。为本书进行内容策划和知识把关,向孩子们传递最精确的科技知识。
陈芳烈,中国科普作协前副理事长、人民邮电出版社前总编辑,为本书从少儿科普和语言角度进行把关,让孩子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中感受古代科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