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报业黄金时代 (带你了解报业的黄金四十年)》:
专栏,是报纸版面的重要“零部件”之一,直接关系到报纸的质量。地、市、县报版面虽小,却也有着众多的专栏。不过,它们有的使人耳目一新,有的却陈旧乏味。有同志提出:地、市、具报要办“名牌专栏”,提得好!
何谓“名牌”?我认为,地方小报的专栏能成为“名牌”的,不外乎两类:
首先,是别人没有而我独具的专栏。这种专栏总是地方特点明显、乡土气息浓厚的,一般不为其他报纸所具备。如《哈尔滨日报》的《太阳岛》副刊中《我和哈尔滨》专栏,专门向与哈尔滨有关系的知名人士约稿经他们的笔来写哈尔滨的风土人情、历史现实很受本地读者欢迎。又如《兰州报》的《外地人评兰州》专栏,专登外地同志的来信,像1983年10月9日《一位外地人投书本报说——“下次来兰,还住黄河饭店”》,同年10月14日《乘车不快慰吃饭气饱肚》等,有褒有贬,在兰州很能吸引、教育读者,对实际工作也有促进作用。再如山西《运城报》是份以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小报。在1982年5月,它办起了《农民致富服务部》专版,开设了“情报员”“推销员”“裁判员”“服务往来”“致富短讯”“农商之间”“专业户介绍”“小经验”等栏目,帮助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半年中就刊出十多个专版,还给读者直接回信一千多封,解答他们提出的有关问题。他们还通过和有关部门联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百多个。群众说:“《运城报》来,我们争着看‘服务部’这一版。”
可见,办“名牌专栏”关键是要根据地方的特点抓住当地读者的特殊需要和兴趣,并努力用新颖的形式来表现。
其次,内容常见、别家也有的专栏办出特色也可以成为“名牌”。就像做月饼,广式、苏式同为月饼,风味不同,都可以成为“名牌”。办专栏也一样、如“市场信息”“党的生活”“时事”“法庭内外”等等都是极普通、极常见的专栏,几乎所有地方小报都开设过,但效果却不完全一样。如《哈尔滨日报》时事版上有个“时事测验”栏目,在1981年恢复后,先是编辑自问自答,后是编辑问群众答,接着由群众自问自答。这种别出心裁的专栏不同于一般时事汇编,很受读者喜爱。
把大家都有的专栏办出特色,办成“名牌”,要克服许多困难。最要紧的是要有独创的精神。邹韬奋先生说过他的看法和做法:“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这种尾巴主义的刊物便无所谓个性或特色;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要造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试以《生活》周刊做个例。它的内容并非模仿任何人的,作风和编排也极力‘独出心裁’,不愿模仿别人已有的成例。单张的时候有单张的特殊格式;订本的时候也有订本的特殊格式。往往因为已用的格式被人模仿得多了更竭尽心力,想出更新颖的格式来。单张的格式被人模仿得多了,便计划改为订本的格式:订本的格式被人模仿得多了,便计划添加画报。就是画报的格式和编制也屡有变化。我们每看到一种刊物,只要看到它的格式样样模仿着别人的,大概就可以知道它的前途了。”办专栏,不也需要有韬奋先生办刊物的这种创新精神吗?这种专栏怎么创新?我认为,第一,要在普遍、常见的内容范围内选择有地方特色的材料。如办“党的生活”专栏,有的小报只是简简单单地汇录一些文件精神,发点议论,而有的小报则抓住大量有说服力的当地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以事喻理教育读者。显然,后者比前者有特色得多。第二,要在形式上别出心裁,吸引读者。这一点很重要。如上面举的《哈尔滨日报》的“时事测验”专栏,在内容上与许多小报的同类专栏相差不大,但它特别的形式却吸引人,从而也具备了自己的特色。可见,只要肯动脑筋,同样名字的专栏也可以办得胜人一筹。
名牌专栏,给读者的印象往往比报纸本身还深刻,它可以为整张报纸增光添彩。但办好这种专栏,功夫往往在专栏外。为什么?仍以《哈尔滨日报》为例,他们为了办“时事测验”专栏,做的工作之多是惊人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