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隐喻研究》:
Minsky (1975)在他的论文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中提出了框架理论(frame theory)。在Minsky看来,框架是代表某一固定情景的事实结构。他把框架划分为四个层次:表层句法框架、表层语义框架、主题框架和叙述框架。Minsky认为“框架”是储存在记忆中的、表征特定情景的信息结构,是含有若干节点和连接的网络系统,人们可从记忆中随时调出框架中的信息作为背景知识来理解新的情景和语句。
框架语义学的表述形式是框架,用来表示语言与经验、语言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Fillmore (1982)对框架是这样理解的:人类大脑中存储着某种图式或架构,他们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并把其结构和联结关系投射到人类经验的某些方面。这也就是说,知识是以“块状”(chunk)或网络形式组合在一起的。人类大脑中存储着大量的框架。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启用不同的框架。他的框架理论,提出除了词典所列出的客观意义之外,文化背景、百科知识、生活经验和信仰在确定词汇意义时起着关键的作用,仅仅罗列几个语义特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词汇放在特定的框架之中进行分析。
同其他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模式一样,框架语义学重视使用中的语言。框架语义是一种理解语义。框架语义学认为,一个语词的知识结构就是理解该语词时激发的概念知识。语言交际中,仅用抽象的词典语义是无法完成语义理解的。受话人必须通过自身的语义框架来理解语言。供理解语言的语义框架就是一组丰富的百科知识。因此,理解语词不仅仅是激活语词的抽象(词典)语义,同时还可以激活更丰富(百科知识)的一组具有整体性的概念语义。一个语词的输入,可以激活该语词的概念,同时还可以激活与该语词概念连通的背景知识。语词的概念与其背景知识构成一个框架,一个整体的系统,其整体性表现为一个语词可以激活整个语义框架;而要理解语词,有时需要激活它的整体框架,因为任何一个框架都是由若干个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一个语词可以启动一个框架,并凸显框架中和语词直接关联的某些方面或成分。被具体语词启动的框架是理解该语词的必需知识结构(程琪龙,2006)。关于词汇语义与整个背景框架的关系,可以这样来描述,语义框架就像一张巨大的语义网,源于人类经验在概念层面上的投射,而词汇意义则是框架的组成元素,词汇意义与语义框架紧密相连,只有在语义框架提供的背景下才能充分理解词汇的准确意义。
翻译是一项涉及原语解读和译语生成两个阶段的复杂双语转换活动。原语的解读是译者建构原语意义的心理过程,译语的生成则是译者对已建构的原语意义用译语重新进行表达的过程,不论是原语的解读还是译语的生成都是一种激活相关框架的过程。作为一种认知概念和认知结构的框架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先是自己激活了文本的意义,接着又为译文读者创设了特定的意义激活条件。一般而言,文本意义的激活至少依靠两个基本要件:(1)读者既有的语言知识;(2)读者在特定语言环境下对语言进行的解读。没有解读活动便不会有意义的产生。按照认知科学的说法,阅读文本的过程是思考、解读的过程,同时也是概念化的过程。概念化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框架搭建(framing)的过程。概念化与框架搭建互相作用,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理解。只有理解了原文才能进行翻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