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新时代高校工程德育理论与实践:学校德育的新范式
0.00     定价 ¥ 69.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64236724
  • 出 版 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新时代高校工程德育理论与实践:学校德育的新范式》是以工程德育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展开的,聚焦于工程德育理念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对工程德育基本要义的建构、对技术性要素的分析以及对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新工科背景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对接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极具参考价值。
  《新时代高校工程德育理论与实践:学校德育的新范式》提出工程德育的新理念,有别于英美的工程伦理教育,它在理论建构上符合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作为智能时代的工程德育,既具有未来感和时代导向,也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设计能力。工程德育的新思路,既聚集于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又将工科思维的培养寓于人文德育之中,在该书凝聚为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性改革和制度性成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新模式,工程德育的实践,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对大中小学一体化全过程育人的环节进行经验总结并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
精彩书摘
  《新时代高校工程德育理论与实践:学校德育的新范式》:
  二、方法:运用案例方法,推进多元合作
  工程伦理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美国许多大学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师资情况,通过多种形式、方法推进工程伦理教学。虽然案例教学方法作为美国大学讲授职业伦理方面是最受欢迎的方法,但同时也把角色扮演、同行评议、小组调研等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使工程伦理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合作式教学方法已成为工程伦理教学方法的主流,机构合作、地区联盟、社区合作、师生合作等多元的平等合作成为工程伦理教学开展的重要举措。
  (一)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提升工程伦理教学效果
  使用案例推理来讲授职业伦理目前被公认为是“最佳实践”,但关于专业人员怎样使用案例推理来学习伦理学的问题仍众说纷纭,美国许多大学也在案例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匹兹堡大学通过工程案例教导学生认识工程学和医学都有与专业实践相关的独特需求,创造一个可以更好理解实践伦理学的学习环境,如小组讨论伦理案例、实地考察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参加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会议或匹兹堡大学生物伦理学中心和卫生法的生物伦理学病例研讨会等,鼓励学生详细说明案例的事实和概念并构建困境以便通过专业的伦理镜头考察他们的研究。圣母大学结合纳米材料的案例进行研讨,把主动、互动和案例式学习融合起来,利用角色扮演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利益相关者的角色,促使学生充分理解一个复杂的工程案例可能涉及的技术、伦理、法律、社会方面,以及相应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各种相关的职业技能。东北大学采用产品生命周期的方式推进工程伦理学案例研究,也就是研究从工程设计阶段、生产阶段和使用与处置阶段的经典案例,工程类学生能够理解工程活动的间接影响并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并学会如何平衡直接效益和间接影响。这种以生命周期为取向的,以案例为基础的方法填补了美国工程伦理教育案例研究资源的空白。罗格斯大学通过工程灾难的案例分析,把历史案例与当代问题相结合,并从多角度探究复杂的灾难,重视有关工程设计和运作中的非确定性因素与非常规运作、历史性失败、管理难题、潜在后果的估计等,为个人/公众危险和危险感知的量化提供特别细节,更加细致而深入的讨论可接受风险的相关要素,理解复杂工程风险而进行伦理决策的困难性。
  (二)运用现象学、互动与反思性分析、学会倾听等,关注工程实践和工程师角色的复杂性
  针对传统工程案例教学方法的弊端和缺陷,运用现象学等方法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密歇根理工大学以现象学方法推进工程师对工程伦理和实践问题的关注、感受,在与实践工程师交流中,通过解释、解读的方式体会工程伦理问题,运用现象知情、调查问题、交互式等多种方式扩大工程类学生认识工程、理解工程的途径,使工程伦理教学内容与方法符合工程类学生的需求并提升教学效果。普渡大学的工程、通信和伦理教育者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超越案例分析,开发出一种创新型的、交互式学习系统,互动与反思性分析的支架式教学框架,并开发出一个伦理转换案例工具来评估学生伦理推理的转换能力,引导决策者在特定情况下内化四个核心伦理原则——行善、不伤害、公正,并尊重自主权,提升学生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把“学会倾听”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倾听能力训练,倾听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真实想法,明确利益和价值诉求背后的文化和制度因素,并对工程案例材料和文件制度、符合“道德”原则的职业行为等进行反思,真正地促进在协商理解基础上的道德决策。当然许多大学也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乔治亚理工学院课程设计以基于问题学习为中心:在教员指导下,学生分组工作,提出、分析、应对专业实践中的复杂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科学技术、资本逻辑与人的美好生活
2 教化:作为伦理生活的样式
3 试论工程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4 工程德育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5 浅析工程德育的本质属性
6 智能革命与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7 美国工程伦理教学模式探析
8 从德性主义诠释“如何学以成人”
——再论罗国杰德性伦理思想
9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
10 个性化德育与青少年个人品德培育

第二部分 实践探索
11 科学、工程与德育课程统整的实践架构
12 理工类大学课程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及价值意蕴
13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14 自主打造高校正能量“网红”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研究
15 从挑战到优势:上海理工大学“科学与工程伦理”直播课教学实践探索
16 新文科视域下工科人才伦理素养的课程培育体系探讨
17 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系统研究
18 新工科人才的工程素质及其培育路径
19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德育特色的思政育人新模式探索

第三部分 专题研究
20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德育探索
——“长三角高校工程德育高端论坛”首次学术研讨会综述
21 从“纵”“横”双维度开展工程德育与大中小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
——2019年高校工程德育暨大中小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高端论坛综述

附录一 试论新时代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
附录二 工程德育背景下小学德育“感知教育法”的实践探讨
附录三 小学低年级校本科创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