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动态·学术观点集·大型研讨会.2019: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就、经验与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
我谈一下就业和收入分配。既然是70年的总结,那就需要放到一个更大的尺度上去看待和衡量。昨天我和一个美国教授谈话,他说听我在印度待过一年,就问我认为印度能不能赶上中国?我当时非常明确地回答他说赶不上。他说为什么?我说中国的发展和印度的发展不在一个轨道上,它有几个问题跟中国完全不同。
第一个原因就是劳动力素质问题。印度到现在为止,它的女性一半以上是文盲,男性中文盲比例也非常高。所以看起来人口很多,好像也有人口红利,但是从资本的角度看,并没有构成有效生产力。这样一个情况,我90年代在印度的时候体会非常深刻。当时我国正好是引进外资的高峰,印度人说中国和印度差不多,为什么外资跑你们中国不跑印度?我说印度的受教育程度太低,外资来印度的雇佣成本比发达国家都高,所以资本家不去,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土地所有制问题。印度的生产资料,特别是基本生产要素的成本太高。这是因为印度的土地是私有制,垄断在少数富人手里,所以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太高。基础设施提供了一个国家基本的价值体系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设施很差,成本很高,这就抬高了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本。印度的基础设施一直起不来,和它的收入分配的基本制度有直接的关系。基础设施给国家带来的收益,富人拿走的部分太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印度和中国的发展不在一个轨道上,印度赶上中国这个问题不需要过多讨论。
从这个意义上延伸出来,我们国家70年的重大成就是什么?首先,人的因素还是很大,这就是就业和分配两方面的课题。我们看到现在的成就很大,GDP是全世界第二,但是实际上改革开放前30年,已经为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奠定了非常雄厚的基础。从经济学原理出发,我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体现出来的财富效益或者从财富GDP的角度来说,数字规模很大,但是,这也并不完全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成就。某种程度上,这是我们在计划经济体系下所积累的增长因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抬高了价格的结果,只是改革之前这个结果没有体现在市场表述的价格体系上。
比如说,我国过去人力资源已经很好,我们普及了中学教育,但是劳动力价格非常便宜,我国的人均收入很低,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只有343元,农村只有133元。在计划经济下,土地很不值钱。劳动力、土地的成本都非常低廉。现在GDP中很大一部分的财富是土地的增值,所以现在的经济成果很多表现的是价格的效率,而不是真正创造出来的财富。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今天的发展一定不能割裂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关系,今天的成就一定要站在我们自己发展的轨道上进行认识和总结。
回到就业。新中国成立70年,一个重大的成就就是体现在就业上。过去我们自己觉得,虽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充分就业,但是搞垮了经济。改革开放后在短短的40年里,我们实现了就业形势的稳定,而且正在往一个更好的方向上发展。我们解决了国有职工下岗的难题,失业率一直稳定在很低的水平上,接近自然失业率。剩余劳动力基本消失,数以亿计的农村转移人口实现了非农就业,成为企业的雇员。他们不仅得到了工资,还有各种社会保险作为后盾支撑。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拥有各类技能的劳动者都得到了尽可能合理的回报,一些科技人才的劳动报酬非常可观。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更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使得我国在战略性和高科技的经济领域的国际竞争中不断提升到更高的位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