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质健拔:明代文明一本通》:
景德镇在明代成为中国的瓷都,除了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有利的地理环境外,明朝宫廷在当地设立的御器厂,承担了为宫廷、皇室提供最优质的瓷器的任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御器厂设置以后,为了满足宫廷需要,便不惜代价,向高、精发展,促使景德镇的制瓷业不断扩大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而民窑在扩大市场的基础上,也精益求精。到嘉靖以后,宫廷所需的御器——钦限瓷器,实际上是由民窑中的“官古器”户烧造的。因此就形成了比较有特点的明代“官搭民烧”的制瓷形式。
明代民间的中、上阶层居民,几乎普遍使用景德镇民窑所产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明代外销瓷的数量也是巨大的,近年来在东南亚地区,尤其像印度尼西亚等地,经常有大批明代完整瓷器发现,数量惊人,中东地区同样也十分可观。明代晚期,中国瓷器远销欧、美各地,近年墨西哥在修筑地铁时还发现了明代景德镇的五彩瓷碎片。对于明代官窑瓷的研究,我们的前辈们曾做了不少工作。虽然对于御器厂设置的确切年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制瓷实况以及某些具体事项还有很多疑问,但目前景德镇御器厂旧址的新发现又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资料。
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但其他各类品种也都是十分出色的。按制瓷工艺分有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四大类。
釉下彩是指青花和釉里红瓷,因其彩绘在胎上,着釉后一次烧成而得名。历来认为,釉下彩最先由唐代长沙窑创烧,宋代磁州、吉州窑都烧造,但最新的考古资料表明,3世纪的越州窑已开始制作釉下彩了。
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是釉下彩发展到最高的阶段。由于景德镇胎、釉制备的精细,从永乐年间开始,又恢复使用了从中东伊斯兰地区进口的钴料,青花瓷遂以其胎釉洁润、彩色鲜艳而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青花瓷的生产在明清两代长达600年间盛行不衰。御器厂所烧造的官窑青花瓷器,固然精细优美,而民窑的产品,除供民间一般百姓使用的日用器外,也有极精致的陈设瓷。虽然民窑产品是民间艺匠精湛技艺的结晶,但最能反映景德镇制瓷业工艺水平的仍然是官窑的产品。我们既要重视民窑瓷器,但也不应把民窑瓷器包括民窑青花瓷器的研究提到不适当的高度,特别不应该把明代民间青花看成是代表我们民族化的产品。决定时代性质的是质不是量,大众化的、普通的民间窑瓷器,不能代表我国古代瓷器生产的水平。
釉里红的制作在洪武朝一度发展到极盛阶段,宣德的釉里红器也颇负盛名,但宣德以后,随着高温铜红烧制技术的衰退,釉里红的制品便少得可怜。明代末年,民窑又开始尝试性地烧造釉里红器,但大多属于色泽不太纯正的小件器。
釉上彩是因彩绘在釉上而得名,工艺上是指在已经高温烧成的瓷器上再进行彩绘,然后以700-900摄氏度低温烘烧,使其彩色不致褪脱,它包括釉上单彩(如白地红彩等)和釉上多彩(如三彩、五彩等)。金代定窑的釉上红彩、磁州窑系统的釉上加彩,是釉上彩的原始阶段。明代从洪武的釉上红彩到宣德的釉上五彩,只有半个世纪左右,但工艺已经取得了十分惊人的成功。宣德以后,单纯的釉上五彩制作并未间断过。发展到万历时期,彩色浓艳夺目的青花五彩器是明代釉上彩制作的又一新阶段。但在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