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中矩:清代文明一本通》:
起源于宋、兴盛于明的紫砂茶具,到了清代进入鼎盛时期。尤其是壶制艺术与文人结缘的产物——文人壶的出现,使茶壶脱离了实用器皿的束缚,自身具备了独立的精神内涵,实现了器与道的统一。
文人壶的创制标志着紫砂茶具发展到了极致,紫砂茶具不但成为茶文化的载体之一,而且其本身的艺术内涵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紫砂茶具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形状、风格等方面,镌刻在上面的诗歌、书法以及绘画也同样受到重视。清代制壶名家陈鸣远最先开始探索紫砂壶的风格创新,迈出了文人壶的第一步。
陈鸣远,名远,字鸣远,号壶隐、石霞山人,江苏宜兴人,主要生活在康熙、雍正年间。生于制壶世家,其技艺精湛,雕镂兼长,善翻新样,富有独创精神,堪称紫砂壶史上技艺最为全面精熟的名师。
陈鸣远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取法自然,做成几乎可以乱真的“象生器”,使自然类型的紫砂造型风靡一时。此后,这类仿生类作品已逐渐取代了先前几何型与筋纹型类作品。二是在紫砂壶上镌刻富有哲理的铭文,增强其艺术性。陶器有款由来已久,但将其艺术化是陈鸣远的功劳。而陈鸣远的款识超过壶艺,其现存的梅干壶、束柴三友壶、包袱壶以及南瓜壶等,壶身镌刻诗句,情韵生动,匠心独具。
自陈鸣远开创“文人壶”之后,陈曼生、杨彭年等潜心研究,不入俗流,使紫砂壶艺术得到进一步升华,他们将壶艺与诗、书、画、印结合在一起,创制出风格独特、意蕴深邃的文人壶,至今仍影响深远。
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曼龚等,浙江杭州人,主要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篆刻家、诗人,是当时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酷爱紫砂,结识了当时的制壶名家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他以超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设计了众多壶式,交给杨氏兄妹制作,后人也把这种壶称“曼生壶”。
陈曼生自绘紫砂壶十八图样,请杨彭年兄妹制壶,即后来所称的“曼生十八式”。陈曼生仿制古式而又能自出新意,其主要特点是删繁就简,格调苍老,同时在壶身留白以供镌刻诗文警句。陈曼生也曾经在紫砂壶上镌刻款识详述自己嗜茶之趣以及饮茶变迁,这些文字甚至可以当作意味隽永的散文小品来欣赏,从中也透露出清代文人的散淡心绪。
自文人壶开创了文人与工匠合作制壶的新局面后,文人、书画家们纷纷合作,使紫砂壶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紫砂壶在当时也大受欢迎,烧造数量惊人,这是我国历史上文人加盟制壶业最成功的范例。
这一时期的书画家如瞿应绍、邓符生、邵大亨以及郑板桥等人也都曾为紫砂壶题诗刻字。擅长诗文、篆刻、绘画的瞿应绍与擅长篆隶的邓符生联合制作的紫砂壶曾名动一时。郑板桥则在自己定制的紫砂壶上题诗:“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也是讽世之作。道光、同治年间的邵大亨创制的鱼龙化壶,龙头和龙舌都可以活动,他还以菱藕、白果、红枣、栗子、核桃、莲子、香菇、瓜子等十八样吉祥果巧妙地组成一把壶式。这些都是文人壶的经典之作。
总之,清代紫砂茶具不但继承了明代的辉煌而且又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文人与制壶名匠的合作开辟了紫砂壶茶具的新天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