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治愈拖延、抑郁、效率低下的人生技能,学习、工作、生活中把事情做到艺术
陈坤:专注,就是禅修
2. 在充满干扰的世界中不再浪费人生,《专注》适合下列人群阅读。
工作的时候想旅行,旅行的时候想工作。
学习的时候想游戏,游戏的时候想学习。
打工的时候想创业,创业的时候想打工。
娱乐的时候想冥想,冥想的时候想娱乐。
吃饭的时候想运动,运动的时候想吃饭。
3. 你不是懒,只是不够专注。为什么感觉没做什么事情一天就过去了?答案是“缺乏专注”。
4. 在充满干扰的世界中,不再浪费人生。
《专注》这本中,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有时难以专注,并为我们不需要放弃现代科技,同时能更好地生活在这个高科技世界提供了建议。
我们大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不是在进行真正的多任务处理,而是在任务之间快速切换。本书中把常常由高科技引发的分心和中断称为干扰,这些干扰与我们的目标设定能力相冲突。有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中人们平均3分钟就会受到一次干扰,而重新进入专注状态则需要25分钟。
我们为自己的多任务处理能力而自豪:阅读工作邮件、回短信、刷脸书、看视频、打电话和开车,认为这些任务可以同时进行。与家人吃晚饭的时候,我们盘子旁边的智能手机屏幕“长亮不歇”。而对于邮件中的错误、高速路上几乎错过的出口和在饭桌上错过的谈话,我们不以为然。
格萨雷和罗森将提供科学而实用的策略,从而帮助我们提高专注力。我们可以通过冥想、视频游戏和体育锻炼来改变我们的大脑;我们也可以通过规划我们对电子设备的使用,并通过认清我们对失去联系——哪怕是短暂的失去联系的焦虑来改变我们的行为。这并不是要求我们放弃电子设备,而是建议我们以更平衡的方式使用它们。
如何高效完成关键任务
无论是在办公室赶报告还是忙于第二天要交的学校作业,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干扰。在办公室撰写重要报告时,我们会努力应付放在办公桌顶上的“当你出去时”解雇通知书(pink slips)或回复紧急邮件。我们相信自己能够同时做很多事,甚至效率会更高(较差的元认知)。无数扰人的电子邮件、短信、阅后即焚(Snapchats)和社交媒体发布上的通知(可及性)同样会吸引在家学习的学生的注意力从无聊的功课转向这些消息。除此之外,我们论述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干扰来自于我们内心想要查看虚拟世界的欲望(焦虑),而非外界的提醒。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每个人都挣扎着试图保持注意力集中。当你面对一项关键任务,而环境又不断打断你思路的时候,你可以应用这里介绍的一些策略。
说到休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休息都一样。下面介绍的一些想法主要论述我们如何利用高效的休息,在厌倦感占上风之前更加持久地专注于首要任务。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心理学教授埃茨诺瑞·埃列伽(AtsunoriAriga)和亚历杭德罗·列拉斯(Alejandro Lleras)解释称:“停止和恢复目标能使人集中注意力。从实际角度来看,研究表明在面对长时间的任务时(例如准备期末考试或缴税),我们最好强制进行几次短暂的休息。事实上,短暂的脑部休息将会帮助你专注于任务!”因此,即便休息不会降低任务的无聊感,但抗击疲劳和减少压力的积极效果能使你保持注意力,其原因是投入到任务中的整体时间变得更有益。
在规划恢复性、减轻压力的休息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的一些方法只需花费你几分钟的时间。
·锻炼——即便只有12分钟——能促进大脑功能,提高注意力,详见第十章内容。
·遵循20-20-20规则,训练眼睛:每20分钟休息20秒,并瞭望20英尺外的物体。此时,你的焦距从英寸变为很多英尺,此过程需要血液流向与持续性注意(constant attention)无关的大脑区域。
·接触自然。至少部分休息时间要远离科技,花几分钟时间待在自然环境中。已经有研究指出,只需在自然环境中停留十分钟,这样的休息就具有恢复性;甚至单纯浏览自然的图片,同样具有恢复性,详见第十章。
·做白日梦、望着某处发呆、在纸上涂鸦或做任何使你远离特定任务的事情,能够激活“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相互作用的大脑区域的网络,这些区域常常会显示你在做白日梦,创造性地思考或只是心不在焉——这对注意力来说具有恢复性。
·有研究指出,小睡十分钟能提高认知功能。较长时间的小睡同样有效。一个对飞行员的研究就表明,飞行员小睡三十分钟后,其反应能力得到改善。
·与其他人面对面或通过电话聊天,能够减小压力,也已被证明能提高工作表现。
·大笑!读一本笑话书,看连环画,读有趣的博客。洛马林达大学(Loma Linda University)的一个研究发现,观看搞笑视频的老年人在记忆力测试中分数较高,其皮质醇(cortisol)降低,内啡肽(endorphins)和多巴胺(dopamine)升高,这意味着老人的压力较小、精力充沛、拥有更多积极情感。
·喝点东西,吃些点心。
·读一章小说。近期有研究展示了人们在阅读沉浸式小说时,大脑的主要变化。基本思路为,在工作、学校的课间或在家中抬高双脚放松的休息时间中,你要专注于你所选择做的事情,(无论出于本书所讨论的任何原因,都不应该把拿起手机纳入其中!)。那些使你放松,带你远离过度刺激的技术环境的事物,有助于你在重新投入到任务中时,拥有更强烈的觉醒(arousal)、更能集中注意力、变得不那么容易被打断。
↓焦虑
在第二部分,我们论述了技术是如何引发焦虑的,此焦虑与社交控(FOMO)相关,进而会打断你的工作,重新调整你的注意力资源,损害你在所有重要任务中的表现。我们在前面的场景所学到的策略可以应用于此。首先设定期望;告诉同事你的新计划,即所有的通讯只能发生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虽然有多种方式,但下面论述的是我们推荐的方法。
第一,发邮件或信息给那些你经常联系的人。向他们解释,你正在施行 “90-20计划(90-20 plan)”(或我们在下文将会讨论的计划之一),90分钟内不会上网,但会在休息时间查看和回复所有消息。如果平时你总能马上回复社交媒体,那么贴个公告,告诉大家你的新工作计划。
第二,在施行计划的第一周,设置自动回复,清楚地说明你的计划。一周过后,大多数人都会知道这件事情。
第三,如果你与其他人共享一个工作环境(办公室,图书馆,家),张贴一张红色标志,上面写着“杜绝干扰区域(No Interruption Zone)”以及你有空的时间。在绿色标志上面写着 “空闲中,欢迎打扰(I Am Available Now to Be Interrupted)”。通过使你不再一直期待各种通信,并知道重要的通信能够被接通,这种方式将会减少源于社交控的焦虑感。除了你想让别人联系你之外(现实并不会如此),尽管此方式不会有效地阻止你所有专业和社交领域的朋友联系你,但在你逐渐适应一个稀疏的、更可控的通信环境时,它会开始减轻你的焦虑感。
此外,还有另外两个选择,它们改善焦虑的方式更具通用性。人们可以考虑进行冥想和心智觉知练习(mindfulness practices),正如第十章所论述的,它们会影响大脑。近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对包含2993名参与者的41个随机、对照心智觉知试验进行了元分析;分析证明减轻焦虑感的效应量(effect sizes)为中等。同时,正如前面所讨论的,参与体育锻炼是个不错的主意,原因是对健康成年人参与的锻炼项目进行的元分析证明,锻炼能降低焦虑感,提高总体生活质量。这些结果显示,冥想和锻炼同样能削弱社交控(驱动大多数人不断地查看科技产品)表现的可能性,但这还有待研究的验证。
认知和控制的本质
第一章 充满干扰的世界
你决定完成目标时受到的干扰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容易被干扰
情况会越来越糟糕吗
为什么我们明知会受干扰却忍不住
第二章 我们的目标和认知控制
原始大脑的感知——行动循环
人类思维的真正巅峰
人的认知控制过程
第三章 大脑和控制力
大脑设置和完成目标的中枢
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
认知控制的自上而下调制
第四章 我们认知控制能力的局限
选择性:隔绝非相关信息
分配:有限的信息下优化应对
可持续性:越枯燥越难以集中
处理速度:注意力的终极局限
工作记忆的局限性
目标管理的局限
总结:了解我们认知的局限
第五章 我们的专注力总在不断地变化
随着年龄相关性变化
我们当下状态对注意力的影响
哪些疾病会对注意力产生干扰
第二部分
高科技世界中的行为学
第六章 科技心理学
科技在专注力下降中起了什么作用
多任务处理、任务转换和持续走神状态
如何减少工作中的干扰
高科技产品对学习的干扰
生活中的“多任务同时处理”
行为期望加大了干扰
第七章 专注力散失
为什么学生集中注意力不会超过5分钟
科技产品分散注意力越多我们越不安全
干扰状态下工作的代价
苹果手机效应:手机影响关系
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和身体健康
你还在睡前玩手机吗
第八章 科技产品对人群专注力的影响
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分心
年长者应对分心的力不从心
缺乏认知控制能力的病患
第九章 我们为何自我干扰
科技发展驱使人们的行为
厌倦感:为了逃避无聊而放弃思考
焦虑感:频繁查看信息的迫切心情
可及性:不断获取新信息的欲望
元认知:对思维的认知和理解
第三部分
控制思维,提升专注力
第十章 如何提高认知控制
教育:在任何年龄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
冥想:提高思维能力
脑力游戏:认知训练
电子游戏:并非所有游戏都有助专注
自然:环境影响大脑
药物:虚假地增强认知调控能力
体育锻炼:更好的身体,更好的思维
神经反馈:尚待完善的研究
大脑刺激:仅仅是信号级别
结论:同时改善大脑和行为
第十一章 改善行为方式以保持专注
如何不分心安全驾驶
如何高效完成关键任务
如何实现免受干扰的社交
如何拥有良好睡眠
总结:掌控科技而不被科技掌控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亚当·格萨雷和拉里·罗森的这本《专注》非常吸引人。《专注》讲述了我们如何有意识地追求我们的目标,以及我们的大脑是如何频繁地克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包括来自现代技术的干扰),从而成功地发挥作用。书中清晰而生动的例子让我们了解这些目标干扰是什么,以及它们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本非常有益且有趣的书,所有对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高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感兴趣的人都值得一看。
——芭芭拉·瑟哈干(Barbara J. Sahakian),剑桥大学临床神经心理学教授,著有《不良举动》
在数字时代,为什么要时刻意识到我们分心的程度愈演愈烈,甚至有成瘾的趋势?为什么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策略来稳定和保持我们注意力?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科学而有说服力的解读绝对有必要。
——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减压疗法(MBSR)创始人,著有《正念的感官觉醒》和《全面苦难生活》
格萨雷和罗森的这本书精彩且实用,正是处于高科技时代的我们所需要的。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著有《惠心自在》
《专注》在前沿科学知识和实用建议之间取得了平衡,能有效应对当下电子设备的使用所引发的所有年龄段的注意力分散,使我们不再相信人可以进行多任务处理的神话。
——帕特·德莱恩(Pat DeLeon),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