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散文随笔选粹》:
在柏林春树我的黄金时代我搬到柏林的郊区住了,这里是柏林的东北边,差一点就不属于柏林了。可能按地理位置说,有点像通州或者望京吧。只是这里离田地很近,信步可及。
这里也没有高楼大厦,只有几幢很朴实的、前东德风格的楼房,和一些矮层建筑。幸运的是,我们选择了独栋小屋,没有楼上楼下的邻居,再也不怕打扰及被打扰。
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年,从来都是生活在军队大院和东城区的胡同里,习惯了钢铁丛林,习惯了熙熙攘攘。一下子搬到郊区,是不是不太习惯?一开始我也有的担忧很快便烟消云散了。阳光射过云朵,穿过透明玻璃窗,屋里全是阳光。要知道柏林和北京一样,冬天基本上都是阴沉的天气,这里比北京还要潮湿寒冷,这里的雪很大,次数很多。当阳光灿烂的一天,你必须要走出门,否则对不起这样的天气。
穿上在奥斯陆买来的羽绒服,戴上帽子围巾手套,沿小路走出去,向左拐,便是一望无际的一片田野。间或有些树,它们在冬天也掉完了叶子,看上去有种冬天的萧索。阳光透明,空气清澈,云彩在天上移动,我们走在田野的小路上,视野极为开阔,遇到不少和我们一样穿着防寒服出来散步的周围的人,有些还遛着狗,还有人跑步。果然是不能辜负这样的天气。小时候我在山东农村生活,三面环山,一面通往大海。半岛丘陵的美景,同样有蓝天云彩和田野,还有群山环绕带来的安全感以及傍晚家家户户的炊烟。中国北方农村的家常感生活感和柏林郊区是太不一样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在这里,人与人的距离很大,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空间。村里则每家每户近在咫尺,基本上都是亲戚。此时又有机会住在乡下,感觉自己就像回到了母体中,安全而放松。曾经受过的伤害和委屈,都在这里得到了补偿和疗愈。
走着走着,想去超市买点菜晚上做饭。突然想起来今天是周日,超市不开门,一瞬间我回到了现实。
这也没什么不好的,一直渴望过独立生活的我,此时就是我的独立生活。萧红在日本说“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但又多么寂寞的黄金时代呀!别人的黄金时代是舒展着翅膀过的,而我的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这也是我的黄金时代,我的黄金时代是自由的,并不寂寞。即使寂寞,也是我所需要的寂寞。写作总是需要寂寞。所谓乡愁和闺蜜聊感情,说起曾经爱的那个人,我们都感慨,真的爱过,而现在生活平静愉快,却总觉得不怎么得劲,好像哪里是错的,原来这就是红楼梦里写的“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原来这些,红楼梦里都写过。悲剧能一次次轮回,在这世间大部分地方大部分人身上重复,可见这悲剧是常见的现象,真正的好小说里也肯定留意到了这点,并精确地写了出来。“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中国人,骨子里真是中国人。在海外的中国人家里总是会有一两册的红楼梦。有新版有老版,但《红楼梦》总是得有的。别的书无所谓,可这本书不一样,仿佛有了它,就有了镇宅之宝,到了哪儿也不会忘了咱的归属和文化传统。在纽约住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位画家,他住在皇后区,有回我去他家里做客,发现他家里什么都有,毛笔、宣纸、字画,中式的器皿和摆设。平时他写邮件,就是用毛笔写到宣纸上,再拍下来发附件。传统与现代工具相结合。挺酷的。美国,尤其是纽约和西海岸一带,中国人多,中国的东西也好找。伦敦也可以。但是柏林没有那么全,柏林也没有一个中国城,只有一条街汇聚了许多中国和东南亚的饭馆。乡愁,一是通过胃,通过中餐;二是文化,通过语言、文学和音乐等艺术类的表达来反映。
……
新经验
在柏林
博物学家必须死去
纪念
浮生一日
吸引
院子,院子
非虚构
坏人诞生记
明亮的忧伤
一个诗人的祥树家
定西支农队的饥饿
空穴来风
凉山的民工
个人史
一个没有经过丈母娘训练的男人
歌手和游击队员一样
我迟早会让他们懂得
我穿墙过去
祖母即将死去
我的两个额吉
读书会
“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
在恐惧与热爱之间
所有的名字
本来无一物
弟弟的十四次告别——闲谈约翰·契弗的短篇小说
近代史的黯淡一刻——评《天国之秋》
日瓦戈之死
人世间
一个山西青年的任逍遥
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
栋梁
半岛纪事
母亲的房子
我仍相信集市的魔法
宇宙风
就是一个好玩儿
温柔的天下体系(外二篇)
闲抛碑帖
普洱出山记
遥远的葵花地
赣南七则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