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从赚钱开始
在摩拉维亚,威廉俨然是一位遵纪守法的富裕公民,他花钱大手大脚,穿着时髦的衣服,骑着高大的骏马疾驰而过。他还对镇上的公共事务十分热心,例如选定了镇上学校的位置,带头为建设校舍捐钱。此外,他还当上了该镇戒酒委员会的主任。这种热心公益的精神,后来也传给了儿子。
然而,当威廉离家远行时,他干的事情就不那么光彩了。他经常驾着满载货物的马车,来到艾奥瓦州和伊利诺伊州的边界销售。由于那里是印第安人聚居地,而印第安人将聋哑当作神奇力量的象征,于是他干脆装聋作哑来骗取他们的同情和信任。不过,杂货生意赚得毕竟不多,于是他又找了一份更有利润的生意:卖“特效药”。
威廉每到一个地方,总是会拜访并贿赂那里的报社总编,第二天,当地报纸上就会出现人物介绍:“威廉•艾弗里•洛克菲勒,医术高明,专治绝症,到此行医济世。”有着这样的头衔,威廉到处推销他用草药自制的各种“万灵药”,他在人们面前侃侃而谈,装模作样地将不同草药配方的功能吹得活灵活现。为了让大家相信,他还特意叮嘱药物的使用禁忌和方法。在那个年代,落后愚昧的放血疗法、催泻疗法还在大行其道,人们为了避免痛苦,自然愿意相信这些药物。而威廉也就顺理成章地将诊疗费提高到25美元,足足是当时人均月工资的两倍。
有了“行医”之道,威廉更加不屑于做农活。他专门雇人在家里照顾农场,伊莱扎则会分配些家务让孩子们做。在母亲的影响下,约翰喜欢干农活,课余时间里,他砍柴、挤奶、打水、侍弄菜园、去镇上买东西、在家中无人时照看弟妹……年少的劳动经历磨炼了他,让他能够经受以后的创业艰辛。
威廉手头的钱越来越多,但他并不满足,又打起了投资股票的主意。
那时,美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为了防止道路泥泞不堪影响交通,各州都开始在路面上铺设原木或碎石,尤其是纽约州,河道密布,为了连接水路,木面道路大受欢迎。威廉看好这项事业,于是投资购买了道路公司的股票,并开始重新关注起木材生意来。
威廉的好运未能持续。铁路很快在美国普及,木面道路即将被历史淘汰。道路公司的生意一落千丈。持有大额股票的威廉,几乎走到了破产的边 缘。
经济上的失意让威廉“破罐破摔”。1849年,他涉嫌强奸家中的黑人女佣,被当地治安官盯上。窘迫之中,他被迫决定卖掉摩拉维亚的宅子和农场,举家迁到纽约州奥斯威戈的村庄。后来,亲戚们越过了阿巴拉契亚山,集体迁移到宾夕法尼亚州,威廉决定效仿,在1853年带着全家,登上了西行列车,迁居到伊利湖畔的克利夫兰。
威廉知道,宾夕法尼亚州(简称宾州)的佃农比例已经达到了50%,而城市附近的土地,早就被农庄主们分割殆尽,他们这样的新移民,更是不可能有什么机会。为了孩子们的前途着想,同时也为了从西迁的移民手中赚到更多的钱,他将目标放到了新兴的克利夫兰。此时,约翰•洛克菲勒刚满14岁,他的人生图卷就这样跟随父亲,向世界徐徐展开。图卷上的第一笔,就是如何赚钱。
基因的力量是强大的,更何况很早就开始的耳濡目染。早在八九岁时,威廉就让洛克菲勒去给家里选购柴火,他教会儿子怎样选实心和顺直的木头,凡是带杈和朽烂的,一根也不能要。洛克菲勒就是在这些家务中,学会了精打细算。
随后,洛克菲勒又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赚钱。
当他还是个孩子时,就会按磅买来糖果,然后分成几小份卖给兄弟姐妹,赚取少许零花钱。7岁那年,他尾随一只野火鸡走进森林,等它摇摇摆摆走开后,就从鸡窝里偷出小火鸡,带回家喂养卖钱。母亲为了支持他做这笔生意,还专门提供奶酪喂小火鸡。第二年,鸡群真的得以扩大了。洛克菲勒非常高兴,从不放过观察它们成长的机会。等卖掉长大的火鸡后,他就将自己赚到的硬币,存放到壁炉架上的蓝瓷碗里面。
不久后,他将自己积攒的50美元全部贷给了周围的农民,利息是每年7.5%。第二年,他拿回了本金以及3.75美元的利息。当父母要求他到地里帮工时,洛克菲勒提出要收取每小时0.37美元的工价,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将每天的做工时间都详尽地记录在本子上。
在商业道德上,父亲也是洛克菲勒的第一任师长。在威廉身上,可以看到十分奇特的两面性:有时候,他诚实厚道、遵守诺言;有时候,他又摇身变成了信口开河的骗子。威廉以身示范告诉儿子,商业就是一场残酷的战争,只要能够战胜对手,无论是怎样的手段都能够拿来使用。
有个著名的故事说,威廉为了教孩子们小心陌生人,甚至拿自己举例。当洛克菲勒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坐在高椅子上,威廉经常伸开臂膀,让儿子跳到怀中。一次,他故意中途放下胳膊,让洛克菲勒摔到了地板上。威廉看着哭泣的儿子,近乎冷酷地说:“你要记住,儿子,绝不要完全相信任何人,包括我在内。”不久后,他带着洛克菲勒经过克利夫兰的街头,那里人群涌动,赶去验货和游行。威廉告诫孩子:“不要管别人在干什么,离他们远一点,干你自己要干的事情。”
此外,威廉还用自己的生意实践,教会洛克菲勒独立自主、坚韧强大乃至不择手段的人生态度。有一次,他想以低于卖方价格1000美元的价格买农场,为了达到目的,他提出要和对方比赛射击打靶,来决定价格,结果他真的赢了,得到了1000美元的价格优惠。洛克菲勒显然学会了这些讨价还价的手段,此后还将以此获得成功。
作为管理者,威廉也有一套自己的路子。对手下的伐木工、农场工,他付的工钱多,而且从不拖欠,非常得人心。但他只习惯雇一阵子短工,时候一到,就会彬彬有礼地告诉所有人“我不再需要你们了”,当工人们满怀遗憾地离开几天,他又会礼貌地请他们回来。这套招数非常奏效,威廉将之称为“赶走再雇”的策略。这种方法让不少人觉得他实在太过奸猾,但洛克菲勒对这种做法非常称道,觉得这样做能让工人们成天提心吊胆地工作,所以干活时就不会没精打采。
不过,洛克菲勒毕竟还是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光明磊落的一面。威廉虽然有种种毛病,但他一生中从不拖欠债务,并严格相信契约的神圣性,每次都会仔细斟酌合同并严格执行。后来,洛克菲勒虽然在从商生涯中被指责有种种罪恶,但他一直以不拖欠债务、严格遵守合同而出名。
正是在此时,洛克菲勒形成了自己的金钱观、商业观,他告诉别人:“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要让金钱当我的奴隶,而不能让我变成金钱的奴隶。”同时他还和伙伴宣示过这样的野心:“有一天,等我长大了,我要有10万美元。我会有的,一定会有那一天的。”10万美元这个数字,后来出现在不同人的回忆中,洛克菲勒对他们宣示过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人们相信,他对金钱的渴求,在那时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同龄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