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行侠”闯进“无人区”
乌云铺在头顶上,一场雷暴如箭在弦!
中国植物生态学先驱之一刘慎谔撩开盖在脸上的枯草般的长发,望了望头顶的天和远处沟壑纵横的地,竟没有发现一处可以安身的地方,连一棵像样的树都没有。
果不其然,雷雨劈头盖脸地打了下来,刘慎谔浑身被淋了个遍,满脸的胡须也洗了个澡,雨水穿过破衣烂衫渗进皮肤,冷得他直打寒噤!
“这鬼天气!”刘慎谔无可奈何地哆嗦着。
“鬼天气”仿佛听到了他的不满,把太阳叫出来看热闹了。太阳一出来,态度不太友好,强烈的紫外线穿过稀薄的空气,像明灿灿的火,晒得人眩晕,仿佛是在哂笑这个闯入“生命禁区”的人。
刘慎谔的破衣衫很快被烘干了。他只觉得脸火辣辣的,像被灼伤了一般。他竟开始怀念刚才的雨,可太阳没打算放过他。
“这鬼天气!”刘慎谔张合着被晒干的嘴唇。
这是1932年藏北高原上的一天。
北平研究院植物所主任刘慎谔,刚刚完成西北考察团新疆考察任务,取道西昆仑古里雅山口,穿行藏北高原西侧,准备进入印度境内。
这一年,刘慎谔35岁。可藏北高原酷寒的风雪已经给他种上了胡子,又抹上了一层泥沙般的土黄,使他看起来像个衣衫褴褛的老头。
他不是不知道藏北素来被称为“无人区”,进入藏北无疑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可身为植物学家的他实在抵挡不住来自神秘之地的诱惑,他必须去探一探究竟。
正当他如饥似渴地采集着标本,沉浸在新的发现中时,突然听到有人说话。他抬起头,看到一个奇怪的汉子正拿刀对着他,嘴里说着一些听不懂的话。
刘慎谔先是被吓了一跳,在这人迹罕至的荒原上,竟能遇到人!
汉子也被吓到了,彪悍中又有些惊慌失措。
两个人连比带画地交流了半天,刘慎谔才弄明白,对方只是想谋些钱财,并未打算要他的性命。
刘慎谔大方地摊开行李,汉子喜出望外,继而又大失所望。这个奇怪的人冒着生命危险途经此处,并不是运送什么珍贵的东西,身上甚至连一件像样的东西都没有,只是背了一行囊“没用”的废报纸和花花草草。可气的是,这个怪人还将这些东西视若珍宝,一直用恳求的眼神望着自己,请求自己不要损坏其中的任何一样。
抢劫的汉子再三翻看,实在一无所获,只得失落地放行。刘慎谔侥幸躲过了一劫,继续上路,踏入了他也不曾了解的苍茫大地。
一年多时间,刘慎谔杳无音讯,家人和朋友无不以为他已葬身于藏北的酷寒禁区。直到接到他从印度发来的求寄路费的电报,这才确认,他已经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壮举。
那一年,刘慎谔带回了2000多号标本!
二、藏北小分队出发了
40多年后,科学界又有一些后来者,循着刘慎谔等前人的足迹,来到藏北这片无人禁区,开始了一场大范围的科学探险之旅。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是穿越北羌塘。
自1973年青藏队成立,青藏科考大获丰收,这令青藏队员们欣喜,他们的初衷便是填补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空白。时间来到1976年,眼看着大部分地区还没走到,青藏队员们着急了。在这年4月的交流大会上,青藏队决定,从1976年4月开始,科考队分为5个分队,一队往昌都,一队到拉萨以北的那曲,一队到“高原的高原”阿里,一队专门做地球物理考察,还有一队则去往藏北无人区羌塘高原。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藏北小分队成立了。藏北小分队的考察目标,就是羌塘高原。
羌塘,一个美丽的名字,藏语的意思是“北方高平地”。藏北羌塘高原,用当地人的话来讲,就是“荒凉可怕的不毛之地”。最低海拔也有4800米的羌塘高原,完全无人的区域有30多万平方千米。
P5-9
展开
特的样貌吸引着人们的目
光。《探秘无人区》以中
科院科学家在西藏无人区
进行科学考察的真实历史
足迹为主线,为青少年读
者层层揭开无人区的神秘
面纱,让我们跟着科考队
员,一起去认识那些生活
在羌塘高原、阿里高原、
可可西里等地区的神奇动
物,去探索无人区的奥秘
吧!
——科学探险家、中
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高登义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科
考队深入青藏高原的无人
之境进行科学考察的生动
故事。无人区不仅有许多
“高原精灵”,更有生机勃
勃的鸟岛、珍贵的蕨类化
石、“鸟鼠同穴”的奇象…
…无人区究竟还藏着多少
科学奥秘?让我们一起去
书中探索吧!
——古环境学家、中
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
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陈万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