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库-新时代文学:走向人民与美》:
两次座谈会都是在关键的历史时期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时,我们党外部面临着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复杂环境,内部正在进行整风,讲话不仅为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在党的思想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此次座谈会召开之际,我们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数代中国人追求的“中国梦”正在变为现实,在这个关键时期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眼光与理论创新。
两次座谈会都强调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毛泽东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则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可见,强调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思想立场,这也是我们文艺工作的核心。
两次座谈会都注重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毛泽东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则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总体布局出发,既涉及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又讨论了诸多具体的艺术问题,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系统的回答。
郭沫若在谈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指出“有经有权”,即是说其中有些道理是根本性的,恒久不变的,有些是“权变”的,是适应当时的具体环境的,将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变化。胡乔木进一步谈道,《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至少有两个根本性原理是恒久不变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生活是文艺创作唯一的源泉。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根本上继承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与原则,同时面对新世纪以来文艺界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也做出了新的分析、新的判断、新的总结。
第一,民族复兴中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我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