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一代文宗欧阳修十讲
0.00     定价 ¥ 45.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3492106
  • 作      者:
    洪本健
  • 出 版 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洪本健,教授,博士生导师。1945年生,1962年毕业于福建师院附中,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1967年毕业,任教于上海的中学。1980年回华东师大中文系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0年予华东师大退休。曾任国家教委中文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主任,华东师大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欧阳修研究会会长,为韩国启明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客座教授。著、编有《醉翁的世界:欧阳修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宋文六大家活动编年》(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欧阳修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5),《唐宋散文要义》(《中国文化经典要义全书》之一种,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宋代散文评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解题汇评古文观止》(与人合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王安石散文选集》(注释,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新见欧阳修九十六篇书简笺注》[日]东英寿考校、洪本健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欧阳修集>解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
展开
内容介绍
  《一代文宗欧阳修十讲》既以“欧学”为研究对象,自应将阐述“欧学”特点及其对相关学科发展的贡献作为中心内容;而“欧学”涉及学科较多、覆盖领域较广,不能一一论及,故书中特从文学、史学、经学人手,以道欧公在这几个学科领域的建树和贡献。而文学、史学、经学,正是支撑“欧学”架构的几个重要学科,从三科切人,自能使读者对“欧学”之大概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于此也可见出作者在课题总体设计、分类选题方面,用心之深邃,布局之缜密。尤为难得的是,书中不但论及三者的文字较多,所占分量较重,而且所持之论往往能引人深思,书写策略和表述方式,有创新性,能给人以启发。
展开
精彩书摘
  (二)金元史学界对欧阳修《正统论》的接受
  欧阳修《正统论》系列文章批评了“五德终始说”,提出了“绝统论”的主张,对金元史学界有深远的影响。
  1.五德终始说的终结与嗣响
  所谓“五德终始(亦称五运)说”,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主张的历史观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自秦汉直至宋辽金时代,“五德终始说”这一基本理论框架一直是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依据,“故自秦推五胜以水德自名,由汉以来,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①。但宋代以后,沿袭千余年的“五德终始说”最终被儒家政治文化边缘化。
  最早对五运说提出系统性质疑的是欧阳修。“宋儒对五运说的反动始于欧阳修。在北宋中期儒学复兴的时代思潮下,由欧阳修发起的正统之辨使五德转移政治学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②欧阳修早年所作《原正统论》称“五运说”为“不经之说”“昧者之论”③,而在其晚年改订的《正统论上》中则对其展开了正面的批判:“自古王者之兴,必有盛德以受天命,或其功泽被于生民,或累世积渐而成王业,岂偏名于一德哉?……而日五行之运有休王,一以彼衰,一以此胜,此历官、术家之事。而谓帝王之兴必乘五运者,缪妄之说也。”④诸家中,欧阳修对“五胜之术”的批驳最具代表性。欧阳修以儒家尚德精神痛批五运之说的谬妄,引发了北宋后期章望之、苏轼以及南宋朱熹等人讨论。当代有学者指出:“欧阳修的《正统论》在理论上宣告了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⑤在“天人合一”的思维笼罩下,社会变迁始终被附着以天命色彩,但宇宙自然的周期毕竟不可能与人世运转的节奏完全同步,这便是五运学说的症结所在。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盛衰之事,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置天命于一旁,专注于人事的考察和讨论,正是欧阳修、苏轼等人历史观的出发点。这极大地解放了后世知识分子的思想,是宋儒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金元两朝开始,王朝德运这个话题仅仅限于知识分子圈内的一些讨论,统治者对此重视程度大大降低。一个王朝的德运一般应该是在开国之初就定下来的,但是金代的“土德”是到章宗朝才确定的。根据现存的记载,明昌六年(1195),金章宗首次命令朝臣广泛议论本朝德运问题,但未有定论。承安四年(1199)至泰和元年(1201),经历漫长的讨论后依然争执不下,直至泰和二年(1202)十月,章宗才下令定金为继承北宋的土德。然而,到了宣宗朝的贞祐二年(1214),德运问题再次被皇帝提起,就此问题参与议论的都是当时的名流。《金文最》中所收以《德运议》为题的文章作者有赵秉文、黄裳、完颜乌楚、王仲元、舒穆噜世勣、张行信、田庭芳等。争议的焦点是金朝应为金德还是土德、继辽还是继宋。随着王朝的覆灭,其结论其实已不再重要。这次讨论的真实目的是在蒙古大军的威慑下,金朝统治者想以新的理论来恢复女真政权的元气。
  可能是受了金末此番议论的启发,元代儒生较早就议及此事。郝经在《删注刑统赋序》中说:“国家今地过于金,而民物繁伙,龙飞凤舞,殆四十年,改正朔、易服色、修制度之事,谦让未遑。虽然,必欲致治,创法立制,其先务也。”①这篇文章可能作于宪宗三年(1253),尽管郝经将正朔问题当做当务之急,但蒙古尚未正式行用汉法,更不可能理解王朝德运的真正含义。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时任翰林修撰的王恽正式上疏建请讨论本朝德运:“盖闻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应天革命,推论五运,以明肇造之始……据亡金泰和初德运已定,腊名服色因之一新。今国家奄有区夏六十余载,而德运之事未尝议及,其于大一统之道似为阙然……合无奏闻,令中书省与元老大臣及在廷儒者推论讲究而详定之。”①但这样的议论并没有引发当权者的重视。经过南宋和金代之后,整个社会文化都不再以德运为要务的氛围已经形成。
  元代中后期讨论德运的声音很微弱。即使以力主独尊宋统而著称的杨维桢在《正统辨》最后还特别申明:“若其推子午卯酉及五运之王以分正闰之说者,此日家小技之论,君子不取也,吾无以为论。”②这个说法与欧阳修《正统论》一脉相承,说明欧阳修关于德运问题的观念已经被元人普遍接受。
展开
目录
序熊礼汇
第一讲 宋仁宗朝的君臣关系和欧阳修的文学事业
第二讲 欧阳修入主文坛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第三讲 苏轼对欧阳修人格魅力的解读与接受
第四讲 欧阳修自编《居士集》的选文考量
第五讲 欧阳修承前启后引领营建记演变的贡献
第六讲 欧阳修的“以诗为文”与“以文为诗”
第七讲 欧阳修、刘敞的交往与他们的崇高品格
第八讲 从古人评说看欧阳修史学的成就与不足
第九讲 欧阳修的《春秋》说和他的碑志文创作
第十讲 欧阳修《诗本义》历代评说述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