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虚构的现艺
0.00     定价 ¥ 60.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9847768
  • 作      者:
    黄德海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卖点

☆ 1.在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中求索卓越的智慧,贯穿着全书的评论,引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 2.一本独具特色的评论。

☆ 3.作品的世界和批评者的世界相互激发,共同照亮了一片混沌幽昧的领域,产生了“发现的惊喜”。




1.黄德海认为写作者必须有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或者无论新旧的洞见,否则免不了被嘲笑为重复或模仿。好的虚构作品是一种发现,有了这个发现,原先隐而不彰的命运、潜在运行的世界才豁朗朗地显现在眼前。

2.黄德海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与才华,他的文学批评里贯穿着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反思,试图再次打开加在文学身上的无形枷锁,让它和熙熙攘攘的尘世相通,和人性序列里的各个层级相通。

3.黄德海主张文学评论应该回到我们置身的当下,与批评对象共同成长,在深入、细致阅读具体作品的基础上,获得具体的感受,回应具体的现象,得出具体的结论——即使因此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陈述,也应该是在当前的具体文学现状中生成的。

4.黄德海认为文学批评不是文学作品的意义解释,不是文学作品杰出的后置证明,更不是判决一部作品优劣的定谳,而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方式,一次尝试探索新世界的努力。


展开
内容介绍

人很难在没有精神保护的情况下从容生活。精神方面的保护,很多时候如同我们需要物质的食粮。有了那些由虚构编织成的保护系统,人可能会增加些力量去面对黑暗、虚无和灾难,以免不经意受到精神方面无法挽回的伤害。虽然不是每个人的心都能够被防护到——因此人永远需要发现,但虚构起到的是切切实实的保护作用。

 

《虚构的现艺》收录了黄德海的17篇文学批评,这17篇文学批评里贯穿着黄德海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反思。黄德海认为各类经典著作中提供的完美理论框架和精妙文学见解,不能照搬照抄,也就不能提供给我们一直渴求的理论依据——除非削足适履,让文学作品对某些理论委曲求全;或者削履适足,让理论对某些作品迁就忍让。与文学创作类似,文学批评要表达的,也是写作者的独特发现。

黄德海主张文学评论应该回到我们置身的当下,与批评对象共同成长,在深入、细致阅读具体作品的基础上,获得具体的感受,回应具体的现象,得出具体的结论。


展开
精彩书评

德海他们这样的年轻评论家成群涌现,一定可以缓解当代文学界“批评的焦虑”,甚至可能在某些地方提升当代批评的层次。                                    

——刘志荣

 

 

“好的文学评论是一次朝向未知的探索之旅,寻找的是作品中隐而不彰的秘密”,作品的世界和批评者的世界相互激发,共同照亮了一片混沌幽昧的领域,会有“发现的惊喜”。在这个过程中,作品里的好显现为具体的形状,它“跟阅读的作品有关,却绝不是简单的依赖”,因为它也是批评家的好,本来潜在模糊的意识里,现在随着阅读展开、自我辨析,逐渐变得清晰。

——郭君臣


展开
精彩书摘

好的文学批评应该是一次协作性朝向未知的探索之旅,寻找的是作品中那个作者似意识而未完全意识到的隐秘世界。评论者与作者一起,弄清楚了某个陌生的领域,从而照亮社会或人心中某一处未被道及的地方——新的世界徐徐展开。(P3-4)

 

几乎每次写作累积的经验,在面对下一部作品时都会完全失效,从开头到结尾,需要重新摸索。不断地摸索既迫使我们不断回到作品本身,反复体味其中的微妙,却也在很多时候让人三鼓而竭,失去了写作的乐趣。或许正是在这里,文学评论才真正开始脱离用已知凿破混沌的习作阶段,进入了自觉的尝试过程。(P4)

 

所谓文学中的时代,根本上是表达一种吁求,一种对独创力的呼唤,一种对写作上的纨绔子的呼唤。他要求写作者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人,从而能够作为如何写出自己的一个榜样。(P26)

 

只要叙事者穿插其中的议论具备穿透力,能洞察世界或人生的深处,从而在更高层面上与叙事形成互补,共同烘托出作者的洞见,仍然可以成立。(P30)

 

现代小说的起始阶段,在口味上也不像现在这样苛刻挑剔——经不起推敲的道德裁决,浅白无隐的禁止情欲,怪模怪样的放肆议论,冗长烦闷的景物描写,并不合理的情节设置……都理直气壮地在小说领地里昂首阔步。(P40)

 

游荡生活让作者渐渐理清了自己飘忽的心思,他无法安顿的感觉,源于那个承载了一代人梦想的美国,已变成了自我至上者组成的废墟。这个废墟几乎平面化了所有生活细节,夺走了全部的生活情趣。(P88)

 

“每个民族的历史、身份感和语言方式,都包含外人难以洞悉的深层逻辑,也可以称为‘共享的精神能量’”。没有这个精神能量,世界上所有的地方,都给不了人们内心的幸福,也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乡。(P88)

 

一个由他力和自我内化构成的牢狱,已然成形。(P90)

 

那群在命运流转中不知前途的年轻人更年轻的时候,以文学的形式摸索着自己的精神生活,也以此不自觉地更改着自己实际的生活前途。(P137)

 

把生活中无数卑微的细碎一一混进他们切身所处的文化经验里,使那些破碎的生活片段成为后现代文化的基本材料,成为后现代经验不可分割的部分。(P146)

 

一面在技艺探求上愈发精细入微,一面却因为对体裁的强调而胃口越来越差,于是小说变成了极其娇弱的物种,可容纳的东西越来越少,仿佛一个脑袋巨大而身形孱弱的畸形存在,早已显出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样子来。沿着这样一条越规划越窄的航道,最终剩下的不是技艺小打小闹的钻研,就是故事编排的强自聒噪,小说写作者只能遗憾自己没有生在那个蛛丝马迹都如大象脚印的小说创生时代,用尽浑身解数只不过弥补了前人未曾留意的一点罅漏,筋疲力尽地维持着一点创新的样子。(P225)


展开
目录

1  白手不许持寸铁——可能的文学评论写作(代序)

 

12  物质性时代的贫乏

28  丧失了名誉的议论

44  能被思考的东西必定是虚构的

57  文学作品的传奇品质

69  虚构·非虚构·三重练习

 

77  作为竞争的虚构与非虚构

92  知识结构变更或衰年变法

115  作为文学形象的“世纪交替”

142  在虚构中重建生活世界

172  如何重新讲述一个时代  

 

191  韩东:要长成一棵没有叶子的树

225  小说的末法时代或早期风格

235  不完美的启示

245  降落现实的转境时刻

259  试走未行之路

270  别有根芽

294  源流与通变

 

319  附录

 

321  一个“有恒”的人(刘志荣)

337  更好的文学,更好的生活(郭君臣)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