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派与白璧德(增订版)/古典与人文
0.00     定价 ¥ 58.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0208918
  • 作      者:
    张源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系“古典与人文”之子系列“现代中国丛稿”第一辑第一种,聚焦于新文化运动所产生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于延续至本世纪之交的文化转型所具有的发生学意义,以白璧德之人文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影响/接受为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源,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国家人文研究所中国委员,美国罗阿诺克大学哥本哈弗驻校讲席教授(2017年度),研究方向为比较视域下的文学与思想史。著有《靡不有初:柏拉图世界的开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等,译有潘恩《常识》(译林出版社,2012年)、白璧德《民主与领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桑塔亚那《社会中的理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新文化运动后期,哈佛大学教授欧文•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学说通过吴宓等学衡派人士的译介进入了中国的文化语境,与其他西方观念和思潮一道参与了中国新文化身份的建设,并通过此后中国本土不断的“重估”工作而获得新的阐释形态,从而在中国持续至今的文化身份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

《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派与白璧德(增订版)/古典与人文》即围绕《学衡》杂志刊载的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相关译文展开个案研究,旨在探寻学衡派对白壁德人文主义思想的译介与阐释过程。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对白璧德思想原典及其在西方文化中定位的论述,对白氏思想在新文化运动和“新时期”之阐释形态的描述评析,都有创新之处。特别是作者能够另辟蹊径,将“翻译研究”与“思想史”挂钩,所辩者细微,所见者宏大,对于深入理解学衡派的思想资源与译介策略,十分有益。本书结构紧凑合理,资料掌握充分,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显示出很好的细读功夫。
  ——陈平原
  
  ★关于学衡派与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关系的问题,是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效应的重要课题。本书以“学衡”的有关译介为关注点,由此考察白璧德人文主义进入中国之后发生的意义转换及生成。文章思路清晰,中西文材料掌握运用很细致而又有理论眼光,文气简洁大气,举重若轻。其富于发现的扎实的探索,已经推进了所属领域的研究深度。
  ——温儒敏

展开
目录

增订版前言
引言 《学衡》译文: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个阐释形态

第一章 白壁德及其“人文主义”思想
第一节 白璧德:美国“人文主义”思想奠基人
第二节 何为白璧德之“人文主义”?
第三节 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 白璧德思想中隐含的一个基本问题——“人文主义”与宗教的关系

第二章 “人文主义”译入中国:《学衡》徐震堮译文研究
第一节 徐震堮、吴宓与《白璧德释人文主义》
第二节 译文文本研究

第三章 “人文主义”的本士化(中国化):《学衡》胡先辅译文研究
第一节 胡先辅、吴宓与《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
第二节 文化与政治:白璧德人文教育观的双重面相
第三节 译文文本研究

第四章 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吴宓译文研究
第一节 “为我”还是“为他”?——吴宓译文的双重样态
第二节 译文中的译者——“复古派”还是“古学派”?
第三节 走向“保守主义”——吴宓译文中“以理制欲”主题个案研究

结语 《学衡》中的白璧德:“保守”与“自由”之辨

附录
附表1 “新时期”白璧德作品中译本列表
附表2 《学衡》杂志各栏目译文篇目比例表
附表3 《学衡》杂志《通论》栏目译介人物列表
附表4 《学衡》杂志《述学》栏目译介人物列表

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增订版附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