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精灵与鲸鱼:莫言与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化研究
0.00     定价 ¥ 69.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0767413
  • 作      者:
    王洪岳,杨伟,余凡,杨春蕾
  • 出 版 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精灵与鲸鱼:莫言与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化研究》为研究莫言的学术专著,系统、完整地探讨了莫言文学王国的发展与壮大,对莫言文学中的主体性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莫言自登上文坛起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同创作时期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和剖析,对莫言小说对本土资源的先锋叙述进行了探讨。此外,还对莫言文学的话语与结构风格进行了接受美学分析,探索了莫言文学的感性-审美之维度,概括了莫言的思想特征,是一本全方位、深层次解读莫言创作历程及作品对现代主义文学中国化影响的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莫言小说创作主体禀赋
  1.怪才与精灵说
  较早关注莫言并做出整体评价和研究的是贺立华、杨守森等先生的专著《怪才莫言》。他们认为,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怪才”,其“怪”就“怪”在他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派”在很高的层面上结合了起来。贺立华就此提出了莫言的现代派特色不在于与西方同行一样的反理性,虽然他对理性有过微词,但“针对的只是那些扼杀人性、扼杀创造力,阻碍社会进步的腐朽规范,他崇尚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性’精神”。莫言的高密同乡和同龄人杨守森进一步指出,中国当代文学并没有形成西方现代派意义上的创作格局。像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仅仅是表层的借鉴,北岛、舒婷、高行健、魏明伦等人的作品也大致如此;而莫言较之上述作家走得更远,也更具中国现代主义的特色。①杨守森认为,莫言的创作开创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恶之花”’。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莫言除了少量作品歌颂美善,大量作品还是对于人性丑恶、残忍、自私、虚伪、愚昧、龌龊、丑陋的描写和揭示,而这一切不再是所谓敌对人物、反面人物的形象“专利”,而是作为普通人的人性体现,莫言的视角是一种人类视角。莫言的文学美学观类似于波德莱尔的观念,因为后者的《恶之花》恰恰是要写出人性的“愚昧、谬误、罪愆、悭吝、奸淫”等,而莫言的作品体现出来的正是一种类似于波德莱尔的那种超时空的人性观和文学观。②德国学者彼得·安德雷·阿尔特在<恶的美学》中认为,某些现代派文学的“构思构成了文学作品的特殊煽动功能:在对残忍、暴力、严刑拷打和性犯罪的描述上,对亵渎神灵和出于意识形态造成的非人性、政治迫害和战争恐怖的描写上表现出来”③。对恶的描写,出于作家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并非现代派作家专门追逐恶和丑,而是人性中有很强烈的但往往被压抑的恶的成分。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食草家族》《枯河》《檀香刑》等,无一不是表达了这种人性观和美学观。由此而知,象征主义鼻祖波德莱尔与20世纪末期的莫言之间有一种共同的文学美学观,这便是对人性的深刻全面的认知,尤其是对人性中的邪恶、丑陋的艺术表达,恰是远远超乎同时代作家同行的高明之处。他们都与传统写实主义原则相抵牾,都对以象征主义为发端的现代主义美学进行了创造与发展。在以象征、隐喻、反常、悖论意义上的人性的彻底揭示为鹄的方面,他们殊途同归。但在揭示人性之丑之恶的同时,杨守森又认为,在这方面莫言超越了波德莱尔而与尼采有了某些接近,即在高扬、追求、崇拜人性强力方面,莫言的小说又有着尼采思想的面影。今天看来,显然仅仅用“怪”来形容莫言的文学世界已经显得片面,因而不再恰当,但上述两位学者所总结和看重的莫言文学的“怪”味以及对审丑的“恶之花”的揭示,无论从艺术内容还是形式上所呈现的怪异看,不仅是对正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反叛和突破,而且体现了莫言文学世界的独特性。如果从更高的层面看,莫言的这种独特性正是从20世纪最具先锋性的卡夫卡、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现代主义叙述艺术,与最具传统性的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是鲁文化、齐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融合中诞生出来的。
  由“怪才”而“精灵”,是莫言早期创作的一个特征。季红真、周海波等较早提出了莫言创作的“精灵”说。季红真认为:“他沉默着走上文坛,像大地活泼的精灵,神出鬼没,任性恣情,全不顾艺术的成规戒律,一支笔呼风唤雨,赋灵于草木众生。”①“莫言的灵魂,神游在高密东北乡那片红色的土地上。他的目光掠过血海一样的红高粱丛,一股不可遏止的创造冲动使他人痴入迷地捕捉着那闪烁跃动的生命的精灵,于是有了《枯河》,有了《爆炸》,有了《透明的红萝卜》,有了回肠荡气的‘红高梁’系列。”②莫言小说中的一系列儿童叙述、动物叙述,正体现了这种古怪精灵的一面。《透明的红萝卜》中一句话也没有的黑孩、《红蝗》中的红色蝗群、《夜渔》中的儿童“我”,一直到长篇小说《酒国》中的枣红马和一群小孩,都体现出莫言小说创作的精灵特性。可以说,古怪精灵成为早期莫言创作有别于当时其他作家的鲜明特色,也是延续至后来莫言一系列巨作的一个亮丽特点。
  2.鬼才说
  无独有偶,批评家李洁非提出了一个与贺立华、杨守森类似的称谓,他称莫言为“鬼才”。他在《鬼才写鬼事》一文中认为,莫言虽为孔夫子家乡之人,孔子不讲怪力乱神,但莫言的前辈、淄川的蒲松龄却大肆讲述鬼故事,莫言无疑继承了蒲松龄的传统。不同于蒲松龄,莫言是从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出发的。“人有狗性,狗有人性”,其作品《五梦集》便是施展这种鬼才、展开丰富想象力而描写的鬼故事。其中的《复仇记》和《马驹横穿沼泽》“不纯然是与中国传统鬼怪故事有联系,其思想上的现代派特征实际上很鲜明的”③。其梦幻特色以及梦幻中的谎言、虚伪和背叛等内容方面的意义被莫言夸张、放大,在传统民间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了新潮小说的笔法。李洁非不但把握了莫言小说与传统文学尤其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关系,而且指出了其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周英雄也阐发了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里的“狗道”与“人道”的辩证关系,人吃狗肉,狗吃死人肉,人狗在这种争斗中几乎平分秋色。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莫言文学王国的诞生与壮大
第一节 高密东北乡:“洼地”上的文学高原
第二节 莫言文学创作的分期
第三节 现实与历史幻化后的小说生成与命名
第四节 出走与回归:莫言的文学地理学

第二章 苦难中的精灵与沉潜的鲸鱼:莫言文学的主体性因素
第一节 独特的体验与文学世界的基点
第二节 奇特怪诞的文学想象力的开发
第三节 巫幻艺术世界的个人主体性

第三章 莫言小说对本土资源的先锋叙述(上)
第一节 在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张力中构筑文学王国
第二节 “怪力乱神”民间故事的先锋讲述
第三节 散点透视的叙述方式与“历史的重构”
第四节 膨胀与内爆:莫言小说的语言表达方式

第四章 莫言小说对本土资源的先锋叙述(下)
第一节 “种的退化”与杂种叙事
第二节 弃儿情结与儿童叙述
第三节 万物有灵观与动物叙事
第四节 自涉互文性与游牧性

第五章 莫言小说的话语与结构风格
第一节 狂欢与热闹:外层话语表达方式
第二节 复调和反讽:深层结构思维方式

第六章 莫言小说的接受美学分析
第一节 残酷与恐怖:摆脱“韵味”的审美接受
第二节 戏谑与幽默:摆脱“和谐”的悖反接受

第七章 莫言文学的感性一审美之维
第一节 莫言小说的“逆向身体美学”
第二节 从审美类型考察莫言文学世界
第三节 莫言小说对当代审美类型的拓展

第八章 莫言文学审美个案分析
第一节 红高粱美学:从小说到影剧
第二节 《酒国》:饮食文化的当代景观
第三节 《丰乳肥臀》插图本“语一图”互文关系分析

第九章 莫言文学思想的特征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主体与动机论
第二节 文学与世界关系论
第三节 文学创作立场论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