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传播
0.00     定价 ¥ 58.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9047108
  • 作      者:
    郝丹
  • 出 版 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郝丹,1988年8月生于辽宁锦州,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文化传播、艺术教育研究。201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出版》《出版科学》《电影新作》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中国故事’讲述研究”、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全民阅读视域下当代文学经典的传播研究”。2018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传播的基础、重心、典范和拓展进行研究,既是对茅盾文学奖的制度研究和获奖作品的纯文本研究的补充研究,也是考察二者与传播之间内在联系的互动性研究。选择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和英国的曼布克文学奖这两个文学评奖作为茅盾文学奖的研究参照对象,客观地展现茅奖同其他国家有传播影响力的文学评奖之间的距离,着力挖掘茅奖的品牌影响力的动因。

展开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有意味的茅盾文学奖


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传播面临的挑战





第一章传播基础:“把关人”的前期抑制与疏导


第一节文学出版:文学编辑的职业性“守门”行为


一、新时期初社会主义艺术真实观的倡导


二、“新潮小说”包围下的现实主义坚守


三、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学多样性需求的满足


第二节文学批评:意见领袖的评价与引导功能


一、立足“时代”,引导读者关注现实生活


二、立足“人学”,引导读者关注文学本质


三、立足“想象”,引导读者关注艺术创新


第三节文学评奖:茅盾文学奖的“门区”过滤标准


一、初探:“思想性”置于“艺术性”之前


二、调整:题材平衡与作家平衡


三、深化:兼顾艺术多元化和大众阅读市场





第二章传播重心:茅奖获奖作品的“奖后”传播


第一节扩大作品“奖后”传播的思想意义


一、以获奖作品的传播强化“家国天下”意识


二、以获奖作品的传播召唤人性美和人情美


第二节“贴标签”的出版与“去标签”的阅读


一、出版社对茅盾文学奖的品牌化打造


二、比文化品牌更有影响力的读者口碑


三、基于大数据的按需出版与精准营销


第三节图文博弈中的受众选择倾向


一、原著本位:充分的想象空间与庞大灵活的叙事


二、影视本位:声像艺术的浓缩性与直观刺激性


第四节传播媒介对“茅盾文学奖”的议程设置


一、传播媒介与茅盾文学奖的互动史


二、茅盾文学奖正面传播形象的建构


三、茅盾文学奖中性传播形象的建构


四、茅盾文学奖负面传播形象的建构





第三章传播典范:常销书的出版、营销与改编



第一节《平凡的世界》:出版-广播改编-影视改编-名人推荐


一、构筑普通人的“英雄梦想”


二、从退稿到畅销的命运转变


三、电视剧热播与领袖话语引导


第二节《白鹿原》:出版-修订-影视改编-文化品牌打造


一、家族史背后的民族秘史书写


二、“改革开放”与“文化走出去”中的出版


三、版本革命史与作品改编史的合力





第四章传播拓展:国际视野下的“茅盾文学奖”


第一节茅奖与龚古尔奖、布克奖之间的距离


一、龚古尔奖与布克奖缘何“受宠”


二、茅奖获奖作品与世界性文化认同的疏离与契合


第二节《暗算》与走向世界的麦家


一、麦家作品的世界性:特情、悬念


二、借力《解密》:麦家作品在海外的高规格出版营销


第三节中国当代文学如何深入海外市场


一、坚持官方推介的传统,以书展带动版权输出


二、创建国际型出版企业,构建互联网销售链条


三、推动图书选题本土化,适时打造限量版图书


四、培养国际出版经纪人,加强图书附属权开发


五、配套发行文化解读本,鼓励文学批评“走出去”




结语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了解中国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