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乐亭大鼓简史及名段赏析
0.00     定价 ¥ 68.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8948612
  • 作      者:
    王会成
  • 出 版 社 :
    云南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精彩书摘
  张珍(1876-1949),字品三,滦南县川林乡后刘庄村人,乐亭大鼓艺人“三珍”之一。其师人称“李狗儿”。张珍童年读过私塾,能在说书时辨文拆字,也擅讲历史典故。演出时常骑一匹大黑驴前往,好讲究排场,好与乡绅往来。相传其师李狗儿曾听温荣说书,每当温荣板眼或腔调有失,他便抠脚不止,以示遗憾。故当时有“温铁板儿说得好,不如李狗儿抠抠脚”之说。
  唐子阳(1879-1944),唐山市郊双桥乡唐家庄人。拜师孙德。艺成之后主要活动于滦县、乐亭、临榆(今山海关、抚宁)一带。临榆人曾将“王华的影”“唐子阳的书”和“花鞋的喇叭”合称为当地“三绝”。
  唐子阳表演以“白口”最为有名。他曾向评书艺人李永志求教,专门学习道白。他对在冀东一带最早以动作表演驰名的乐亭大鼓艺人齐祯极为推崇,在说唱中讲究表演,使书中的人物、情节与做功的手、眼、身、法、步相协调,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表演动作。擅演书目有中篇书《千里驹》《回杯记》《扬州夺印》《隋唐外史》四部。短片书主要是一些“子弟书”曲段。
  唐子阳的徒弟梁树春、方树田、刘树新继承了他的艺术风格,在群众中也有较大影响,人称“三树”。
  赵文汉(1880-1939),滦南县虫儿林村人。唱腔别具一格,深受听众喜爱。其弟赵文禹为他伴奏,人称他弟兄二人为难兄难弟。演唱《十问十答》最有名。时人云:《十问十答》赵文汉,《骂城》要数许老焕。
  胡绍兰(约1885-1955),唐山郊区王盼庄人。开始拜师姚玉科(成德),后又跟孙家坨(今属丰南县)的乐亭大鼓名艺人孙万亭学艺。胡绍兰是最早在以唐山为中心的铁路沿线行艺走红的乐亭大鼓艺人,被誉为乐亭大鼓在这一带的一杆大旗。当时许多距唐山几十里地的人都步行到唐山来听胡绍兰演唱。特别是每年五月节的唐山庙会,周围五十里地的人都慕名来听他的书。胡绍兰嗓音苍劲,善走高腔,极讲究唱法技巧,善用丹田之气,人称他是“云遮月”的嗓子。他的唱法为很多艺人所仿效。乐亭大鼓艺人陈文焕在唐山因学他的唱法也很受群众欢迎。乐亭大鼓由乡村进入冀东铁路沿线城市,受到工人和市民的欢迎,主要是胡绍兰、陈文焕等人的开拓之功。20世纪30年代,胡绍兰还去过天津,在法租界一带演唱。据说是受唐山地区在天津做买卖的人所邀,邀请他的人知道他名气大,请他去小梨园与天津的乐亭大鼓比试。胡第一天演唱并不成功,第二天推说有事不能演出,连夜练新腔背新词,学习木板的腔调。从此演出获得成功,在天津连演两个月。
  胡绍兰因缺少长篇曲目,多作流动演出。在唐山行艺时经常在小山的引香书馆演出。为适应冀东铁路沿线听众的欣赏习惯,往往省略掉乐亭大鼓开首所用的冗长缓慢的【四大口】【八大句】唱腔。每段唱至最后,他惯常放下铁板,改操木板以【反二黄】调结束。在唐山市,他的演唱还曾因具有与固定在唐山市行艺的乐亭大鼓艺人郑庆先相似的风格而被称为“唐山大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还上演过新曲目。1952年6月25日和7月9日,唐山人民广播电台分别播送了胡绍兰演唱的乐亭大鼓《婚姻自由》和《双恨美》。
  彭振勇(1886-1985),滦县古马乡店坨村人。幼年丧父,但家中颇富有,衣食不愁。彭乐善好施,经常周济乡亲,人送外号“彭秧子”。十七岁时拜赵甫增(赵老甫)为师,学唱乐亭大鼓,很快在滦县打响,成为许真、赵文汉、赵甫增之后艺人中的佼佼者。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乐亭大鼓的形成与发展
一、乐亭大鼓的起源
二、乐亭大鼓的形成和命名
三、乐亭大鼓的艺术流派

第二章 乐亭大鼓名家及部分演员介绍

第三章 乐亭大鼓名段及赏析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