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城初来乍到的陶真
听陶真的尽是村中人
陶真,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杭州城的民间说唱艺术。曾是杭州曲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其历史悠久,风格多变,是南词的前身,更在清代发展演变为众所周知的杭州评词。如今陶真与南词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但从南词脱胎而出的杭州评词,至今仍在曲坛上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谁也说不清陶真诞生在哪儿,它大概源于北宋故都东京(今河南开封),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左右,随着宋室南渡才在杭州扎根发芽。
自从陶真落地杭州,城内外百姓就多出一项娱乐活动。初时,那些演唱陶真的盲女们大抵是因为思念故都,总唱些北宋时期的汴京旧事。直到南宋绍兴十年(1140)。在北伐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南宋却与金人签订《绍兴和议》,这时陶真的唱词才开始涉及政事。
此时的杭州已被升为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城中不少随宋室南迁的百姓得知宋金议和的消息,没有任何惊讶。他们早已对回到东京不作期望,每日想的只是将眼前的日子过得顺遂平安。
那天日暮时分,临安城进出着收工归家的百姓。城郊的农人们劳累了一天,终于有歇口气的空当。他们收拾农具,途经荼摊,发现那名携着琵琶的盲女还在拨弦。
这是劳作一天后难得的放松时刻,只是不知她今日要唱些什么,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还是太祖皇帝一统江南?农人们渐渐围拢,才听清那盲女的唱词:
“乌江踏月大泽梦,铁甲落尘伴君月。力拔山河兮气盖世,霸王一落红颜莫……”
原来今日唱的不是东京遗事,而是一出西楚霸王乌江自刎。虽然已经听过几遍,但农人们仍然十分捧场,毕竟这位唱陶真的盲女常在此地谋生活,他们也听了不少新奇故事。
曾有人关心她的生计,问她:“你怎的不去临安城里寻个瓦子?也好过这样每日在外奔波。”
其实,她又何尝不想去城内瓦舍中演出呢?瓦舍内气氛热烈,有专门的表演舞台,每场演出的收入也不错……可惜,她唱的是通俗、粗犷的陶真,根本无法与说经、讲史等专业的说唱相提并论。加上她双目失明,一不小心就会磕了绊了,生命安全尚无法保证,又如何能同瓦舍勾栏中的艺人竞争呢?
一场演出下来,天色愈加暗淡,还下起了细雨。
农人们听罢陶真,又遇上落雨,赶忙四散回家。一时间,吵闹的茶摊很快就安静下来,就连盲女也停下了弹琵琶的动作。
城郊各处渐渐出现星星点点的亮光,而不远的城内,却是一片华灯高悬的景象。盲女叹息一声,心想:这点小雨怎么会妨碍瓦舍勾栏里那些贵客的好兴致,想必还是锣鼓阵阵,佳肴不断吧?
她宝贝似的背着自己的琵琶,拄着木棍,不急不缓地往住所走去。适才唱词时,她听见有人小声嘟囔了一句:“西楚霸王是英雄,可咱们那位呢?不想着收复中原,倒签起了《绍兴和议》。”
想到此事,盲女的心情也跟着低落起来。她本是东京人,一路南下讨生活吃了不少苦头,与家人也离散了,只怕这一生都无缘再回东京了。
这夜,她躺在床铺上辗转反侧,金人的凶恶和宋兵的败逃情形一直在她脑中打转。不如将这段故事唱成陶真?此念头一生,她自己也吓了一跳,妄议政事可没有好果子吃。可她转念又想,这偌大的临安城难道还容不下几支曲儿?打定主意后,她才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入眠。
此后几日,茶摊周围都没有响起琵琶声,盲女也没有出现。休憩的农人和茶摊的老板都不知,其实盲女正在家练习陶真新唱词呢!
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