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表演艺术研究》:
一、中国歌剧的民族属性
歌剧是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长久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全世界人民所喜爱。然而,当它融入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元素的时候,各国各民族的歌剧便被赋予了不同的色彩。中国歌剧的特殊性也正在于其在大的生存背景和基本状态下被赋予的各种民族属性而产生的新特点,我们能在它的身上看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民族歌唱的戏剧表演
歌唱是歌剧表演艺术的精髓。歌剧从其产生之初就与戏剧有着不解的渊源,中国歌剧的演唱中有很多音乐都具有明显的戏剧性特征,对民族歌曲的戏剧化演绎可谓其显著的特点之一,可以称为“歌剧的戏剧性”。所谓戏剧性,就是矛盾冲突。表现在歌剧中,即运用音乐艺术的所有因素和各种手段建构一系列的戏剧行为,以此推动情节的展开与发展。它包括歌剧角色形象的戏剧性和音乐表现的戏剧性。歌剧作品中总是将戏剧冲突和情感脉络紧紧相连,那些因浓郁的民族色彩而动人心弦的旋律,都可以使人物角色能够始终保持在戏剧状态下完成对音乐的处理,使艺术形象更具真实感和亲和力。因此,将歌剧音乐戏剧化的巧妙处理也是历代歌剧作曲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歌剧演员不但要有出色的表演才华,对歌唱能力的要求往往也非常严谨。可以说歌剧作品中每一段动人的旋律线都要通过戏剧化的处理才能完成。或抒情,或叙事,都要通过戏剧化的表现来完成刻画人物性格、抒发内心情感、揭示矛盾冲突的最终任务。中国歌剧里对各地民歌的借鉴占有很大比重,这就要求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整表现歌曲,还要从剧本情景出发、从人物角色出发,使歌唱为剧情服务,为角色服务。但凡优秀唱段都要在演唱方面做细致入微的戏剧化处理,以更加贴切地进入角色。像一些作品的高潮部分,一般要用紧凑的节奏、深刻的情感、高亢的声音等戏剧性元素来表现,而一些类似中国戏曲里哭腔等技巧的运用也往往是震撼观众心灵的经典片段。在塑造歌剧《白毛女》女主角喜儿的人物形象过程中,作曲家们广泛运用了诸如秦腔、河北梆子等中国传统戏曲的板式和唱腔,使主人公的每一段主题音乐都充满强烈的戏剧风格。尤其是在矛盾冲突比较激烈的部分,戏曲唱腔的成分愈加明显,用明显的散板板式和哭音唱法来表达人物的愤怒和悲惨,这些结构上的形式变换和音乐上的色彩变化都是中国观众所熟识和喜爱的戏剧音乐效果。
(二)民族心理的个性体现
民族心理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征,它在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受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制约,也就是说,不同社会阶段、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的历史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那些硝烟战火弥漫的年代,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团结、顽强、勇敢、无私的民族心理。回望那些战争年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抗战救国心理促使了一系列艺术行为的发生,救亡歌曲的出现,救亡歌咏运动、民众歌咏会、新音乐运动等规模巨大的音乐现象不断涌现,尤其是历史题材的歌剧作品也深入人心。在这些作品中音乐往往富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表现新时代状态下的新生活和新思想,用鲜明的人物形象、故事冲突和音乐手法表现特定时代所特定的民族心理。歌剧《洪湖赤卫队》可谓创造了中国民族歌剧史上一个不朽的奇迹。它的音乐以具有浓郁湖北地方风格的荆州天沔花鼓和民间小调为基本素材,兼容并蓄了西方歌剧创作在表现手法上的戏剧性与音乐交响化的优点,编织成了具有强烈民族个性、气势恢宏的歌剧交响音乐。作曲家用音乐手法所描绘出的壮烈情景、展现出的强烈的革命意识和歌颂民族解放精神的时代主题,正是那段特定历史时期民族心理的生动写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形势的迫切要求下,马可等人用歌剧《小二黑结婚》诠释了新时期歌剧人对歌剧创作的突破和创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