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养殖环境与疾病防控》:
1.1.2 水产养殖环境问题成因
水产养殖环境问题成因有内因和外因。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内部因素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造成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的根本原因就是养殖过程中自身产生的污染。例如水产菌种,良好的菌种能显著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但是残次的水产菌种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1.养殖方式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主要采取淡水池塘、工厂化和网箱3种养殖方式。
(1)淡水池塘养殖。该养殖模式属于产能较高和密度较大的养殖方式,内部水体的整体稳定性和水体自身净化能力较差,而且水环境中水生动物的粪便与残饵较多,导致水体营养较为丰富,而且会出现水体缺氧的情况,这就会导致水产动物成群死亡,且水体内的浮游植物会在短期内大量生长,导致水产养殖失败。
(2)工厂化养殖。该养殖模式主要是外部投放饲料,并投放相应的鱼药,这样内部水体就能及时更新,同时把养殖废水排入周边水域。因为其中包含了诸多氮磷类污染物质,会导致周边水域被污染,引发富营养化,甚至出现水华现象。
(3)网箱养殖。该养殖模式主要是在水中设置网箱而限制水产动物的活动。此时养殖环境直接和外部的水体环境连接,在网箱中投入鱼饵和鱼药之后,不仅会对网箱内部的水体造成影响,而且对外部水体也会造成影响,导致养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而且极易引起大面积的水华产生,对流域水体环境造成破坏。
2.水产养殖技术落后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1)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缺乏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养殖户对相关理论知识系统不够了解,没有深入学习,进而在投放药物时容易超标。养殖户缺乏病害防范意识,一旦在养殖区出现病害,他们就根据自身以往的经验或简单查阅资料后就开始投放药物,而投入的药剂一般是化学制品,如杀菌剂、抗生素、除草剂、促进水产品生长的激素类等。这种不准确的投放也会加剧对水产品及养殖水环境的危害。
(2)饲料和化学制品的滥用。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会经常用到一些化肥及饲料,这些营养物质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无机物,是培育水产品时不可缺少的成分。但是如果用量比较大会导致水域水体富营养化,如果没有及时地将饲料消耗,就会产生大量的残留颗粒,这些剩余物质也会对水体造成持久的污染,逐渐降低水产动物的总体产量。
(3)养殖场所的清理不及时。各种水产动物的排泄物等含有大量尿碱、氮磷盐等物质,若不及时清理,也会对水域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导致水产品死亡。水产品的尸体、残骸堆积在水体底部形成淤泥,淤泥经过二次分解也会释放出大量有毒物质,造成养殖水体的二次污染。
1.1.3 水产养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养殖废水排放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大多数都采用集约化养殖方式,养殖密度过高。养殖者为了提高产量而多频率、多量地投放饲料,甚至会投放化学制品。水产品自身会产生大量的排泄物。这些排泄物、多余的饲料和化学品在水中部分溶解,造成养殖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极易超标。且养殖水体中氮含量随着养殖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在池塘养殖中,一般情况下5%-10%的饲料是未被食用的,25%-30%的饲料被鱼食用后以粪便的形式排出。饲料中氮、磷元素只有小部分供给鱼类生长,大部分都沉积池塘中,造成浪费和污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