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两栖动物养殖环境与疾病防控
0.00     定价 ¥ 38.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4383381
  • 作      者:
    蔡明成,樊汶樵,刘菊梅,李晓英,黄孟军,等
  • 出 版 社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精彩书摘
  《两栖动物养殖环境与疾病防控》:
  1.1.2 水产养殖环境问题成因
  水产养殖环境问题成因有内因和外因。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内部因素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造成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的根本原因就是养殖过程中自身产生的污染。例如水产菌种,良好的菌种能显著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但是残次的水产菌种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1.养殖方式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主要采取淡水池塘、工厂化和网箱3种养殖方式。
  (1)淡水池塘养殖。该养殖模式属于产能较高和密度较大的养殖方式,内部水体的整体稳定性和水体自身净化能力较差,而且水环境中水生动物的粪便与残饵较多,导致水体营养较为丰富,而且会出现水体缺氧的情况,这就会导致水产动物成群死亡,且水体内的浮游植物会在短期内大量生长,导致水产养殖失败。
  (2)工厂化养殖。该养殖模式主要是外部投放饲料,并投放相应的鱼药,这样内部水体就能及时更新,同时把养殖废水排入周边水域。因为其中包含了诸多氮磷类污染物质,会导致周边水域被污染,引发富营养化,甚至出现水华现象。
  (3)网箱养殖。该养殖模式主要是在水中设置网箱而限制水产动物的活动。此时养殖环境直接和外部的水体环境连接,在网箱中投入鱼饵和鱼药之后,不仅会对网箱内部的水体造成影响,而且对外部水体也会造成影响,导致养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而且极易引起大面积的水华产生,对流域水体环境造成破坏。
  2.水产养殖技术落后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1)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缺乏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养殖户对相关理论知识系统不够了解,没有深入学习,进而在投放药物时容易超标。养殖户缺乏病害防范意识,一旦在养殖区出现病害,他们就根据自身以往的经验或简单查阅资料后就开始投放药物,而投入的药剂一般是化学制品,如杀菌剂、抗生素、除草剂、促进水产品生长的激素类等。这种不准确的投放也会加剧对水产品及养殖水环境的危害。
  (2)饲料和化学制品的滥用。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会经常用到一些化肥及饲料,这些营养物质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无机物,是培育水产品时不可缺少的成分。但是如果用量比较大会导致水域水体富营养化,如果没有及时地将饲料消耗,就会产生大量的残留颗粒,这些剩余物质也会对水体造成持久的污染,逐渐降低水产动物的总体产量。
  (3)养殖场所的清理不及时。各种水产动物的排泄物等含有大量尿碱、氮磷盐等物质,若不及时清理,也会对水域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导致水产品死亡。水产品的尸体、残骸堆积在水体底部形成淤泥,淤泥经过二次分解也会释放出大量有毒物质,造成养殖水体的二次污染。
  1.1.3 水产养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养殖废水排放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大多数都采用集约化养殖方式,养殖密度过高。养殖者为了提高产量而多频率、多量地投放饲料,甚至会投放化学制品。水产品自身会产生大量的排泄物。这些排泄物、多余的饲料和化学品在水中部分溶解,造成养殖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极易超标。且养殖水体中氮含量随着养殖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在池塘养殖中,一般情况下5%-10%的饲料是未被食用的,25%-30%的饲料被鱼食用后以粪便的形式排出。饲料中氮、磷元素只有小部分供给鱼类生长,大部分都沉积池塘中,造成浪费和污染。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我国水产养殖环境现状与监管
1.1 我国水产养殖环境现状
1.2 我国水产养殖环境监管现状

第二章 水环境污染对两栖类的影响效应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主要问题
2.2 两栖类栖息地介绍
2.3 对两栖类繁殖能力和个体发育的影响
2.4 对两栖类器官组织发育的影响
2.5 对两栖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6 对两栖类细胞水平的影响
2.7 对两栖类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2.8 两栖类生长环境调控
2.9 人工湿地对两栖类生存环境的调控

第三章 两栖动物养殖环境分析——以武隆某养殖基地为例
3.1 环境调研方案与技术
3.2 武隆中国大鲵养殖基地周边土壤养分分析
3.3 武隆中国大鲵养殖基地周边水体氮磷含量分析
3.4 武隆中国大鲵养殖基地周边重金属污染分析
3.5 武隆中国大鲵养殖基地中国大鲵重金属含量分析
3.6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及分析

第四章 我国常见两栖动物的生物特性和饲养管理
4.1 主要养殖类两栖动物的生物学特性
4.2 人工繁殖关键技术
4.3 养殖类两栖动物常见疾病防治

第五章 棘腹蛙传染病诊断与防控
5.1 棘腹蛙生物特性及其遗传资源保护分析
5.2 棘腹蛙葡萄球菌感染的感染与分离鉴定
5.3 金黄杆菌感染对棘腹蛙的影响
5.4 棘腹蛙腐败希瓦氏菌的分离及鉴定分析
5.5 棘腹蛙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分析
5.6 棘腹蛙“白内障”的病原分离鉴定
5.7 棘腹蛙“水肿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5.8 棘腹蛙的疾病防控

第六章 中国大鲵传染性疾病诊断与防控
6.1 中国大鲵的分布和生活习性
6.2 细菌性感染对中国大鲵的影响分析
6.3 病毒性感染对中国大鲵的影响分析
6.4 寄生虫感染对中国大鲵的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