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余光慧文学作品选
0.00     定价 ¥ 49.8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2554458
  • 作      者:
    余光慧
  • 出 版 社 :
    阳光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余光慧,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宁夏文联基金会理事长。曾任宁夏文联秘书长、副巡视员,宁夏作协常务副主席、顾问,《宁夏文艺家》总编。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报告文学集《强者的纪午》《创造平等》,长篇报告文学《跟踪何阳案件》《余光慧文选》等。《创造平等》由《中国作家》发表,获宁夏第五次文学艺术评奖一等奖、全国第六届教育期刊优秀作品一等奖、全国首届少年儿童题材“华特奖”二等奖。《大风起兮云飞扬》获宁夏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话剧的脚步》获《文学报》《陕西日报》全国征文二等奖。《国微,在红绿灯下》获《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征文优秀奖。四集电视专题片《春蕾》(撰稿)在中央电视台、宁夏电视台播出,获中国广电学会专题社教类三等奖、宁夏“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跟踪何阳案件》由《中国作家》发表、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十几省刊物转载,获宁夏第六次文学艺术评奖一等奖。
展开
精彩书摘
  《余光慧文学作品选》:
  又是天高云淡的时节。有消息称在宁夏的南部,一群年轻的军人正在为改变那里干旱的自然环境而开泉掘井,不计报酬地奋斗着。这消息传递出一种崇高的气韵,于是,我们——一群作家、艺术家,被它而吸引,向那里奔去。
  “这里叫小红沟。村庄的老百姓都搬走了,就因为过去这里没有水。”王森林中校告诉我们,一口豫南口音温婉淳厚。
  呵!断壁残垣,一处又一处被拆去了门窗的破败的土窑,于秋风中默然呆立,似乎是劫难降临那一瞬间大张着口在拼命呼喊,凝固了的是永远的恐惧。旱魔逼迫这里的父老乡亲背离了他们的家园。呵!一个废弃的村庄,好大的一片!
  然而,就在前方,高耸的井架以它挺拔的身姿启示我们,旱魔将从这片荒芜之地退出。“那是我们今年开掘的第一百眼井,今天就可以出水了。”王中校提高了嗓音,那欣喜之情感染着我们。
  “百井扶贫”,这第一百眼井就在眼前,太具有象征意义了。
  “快!快!要喷水了。”不仅是同来的摄影家们,就连书法家、画家们也呼呼啦啦地行动了起来,各自选择着角度,举起了他们的相机。一片匆忙之中,只有我们这帮手中除了一支笔就是一个采访本的作家们依旧与施工现场二营五连的官兵们热切交谈着。短暂的采访使我得知,今后这里将建成全区最缺水的县城——同心县的自来水站。
  没有想到,在参观学习的第一站,“百井扶贫”工程就如此直观地将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呈现给了我们,第一百眼井和一个废弃的村庄的故事也就如此深刻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呵,随着清冽甘甜的井水的喷涌,那遍野的生命绿色将会把更多的故事告诉我们。小红沟,那时我们还会来看你!
  在此后的采访中,我进一步得知,何止这一百眼井有故事,哪一眼井的挖掘与成井没有一段动人的话语呢?
  西吉白城干沟村。“干沟”,一个凝结了多少辈人伤心的地名。在这里,众百姓在绝望之中终于看到那生命之水的喷涌时,他们泪水长流,齐刷刷跪倒一片。
  西吉余家套子村,千里之外的乡亲们听到了“解放军打出甜水”的消息时,他们结伴而归了,平田整地,修园栽树,繁忙之中透出的是勃勃的生机。
  还有固原黑城乡,随着有史以来第一眼甜水井的打出,这里的百姓吃苦水的历史永远结束……
  请记住这样一个数字吧:100眼甜水井的成功开掘,使20万人口,200多万头牲畜,近34000亩农田摆脱了干渴。
  还请记住:100眼甜水井的成功开掘,是给水团官兵将正常需用三年的时间压缩在八个月中完成的。不能再短的工期,饱含的是军人们令人难以置信的牺牲和奋战。
  六盘山记得一
  正是寒冬腊月,工程技术人员顶风冒雪毅然奔赴宁南山区八县,行程万余公里,收集详细的水文资料,确定钻井部位;正月里,西北的山区依然是冰封沃野。然而,给水团的官兵们打破施工惯例,于3月1日出发了……
  寒流突至,气温降至零下二十多度,住的帐篷里像冰窖,打湿又结冰的衣服像铁甲;冻僵的手被冰冷的铁管咬下一块块皮肉。但,官兵们依然战斗。
  莽莽旱塬记得——
  春去夏至,帐篷里变成烤箱。一场大雨,又变池塘,水深及腿肚,暴雨三天,给养阻断,以野菜、苜蓿充饥,但,官兵们依然战斗;混浊的沟水喝下,全连40010的人腹泻,但,官兵们依然战斗;轻伤正常作战,重伤不下火线。这不仅仅是战争年代的故事。在“百井扶贫”的战斗中,我们的给水团官兵像前辈一样,传统依然。团政委腰椎间盘突出,奔波,一天腰疼难忍,他第二天仍然于百里战区布阵遣将;副营长王国珍腹泻脱水,边打吊针边指挥施工;李盛昌工程师高血压几次昏倒在机场,却坚持不下钻台;还有李云双,徐立江……从团首长到普通战士,感人泪下的事迹一件又一件。
  200万干旱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记得啊一
  为了打井,我们的官兵们,他们不过周末、节假曰,他们中许多人在亲人病故时不能回去,他们放弃考学机会,推迟婚期……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当地的百姓早一日摆脱旱魔,摆脱贫困。
  这些在家还是大孩子的战士们,野外连续作战八个月,战严寒,斗酷暑,轻伤不下火线,创下了掘钻的最新纪录。就连地质局的老工程师都惊叹不已:“你们是咋干的?”
  ……
展开
目录
总序 塞上江南,文艺沃壤·崔晓华

卷一 随感笔录
六盘山凉殿峡
祁连滋润出的美丽
展示你生命的华彩
看俄罗斯的“小白桦”
又是天高云淡时
“红色公牛”的暴怒

卷二 人物情忆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李范文西夏遗民考察记
西洋归来的学子——张德利的科研世界
大地的女儿——关于马玉兰土壤科研的报告
生命是什么——农科专家赵承炳生命片断录
煤魂——马忠和故事节录
是诗人,更是战士——记宁夏作协名誉主席朱红兵
文坛铺路人——记老作家、老编辑路福增
绿得悠悠美得悠悠——访散文家、诗人吴淮生
墨痕——书法家柴建方人生断记
长城的子孙
青年角斗士
黄鹤杳杳斯人已去——永别贤亮主席
永远的诗人,永远的老师——回忆老诗人雷抒雁、李震杰
忆雷达先生三次到银川
他在天空看着大家——回忆作家李进祥
美丽与哀伤——一位硬皮病病人和她的朋友们的故事

卷三 事实记余
创造平等——中国西部女童教育的努力
春蕾——宁夏救助失学女童“春蕾计划”实施侧记
向你致敬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红寺堡灌区掠影
羲和之辇——灵武矿区开发建设纪实
话剧的脚步——宁夏话剧团“大篷车”精神礼赞
去年肉价两元四

卷四 评说论谈
光明与真理的追寻者之歌——试论李震杰的诗歌创作
真诚质朴的歌者——论朱红兵及其作品
在青春的故土上——序《六盘雾中行》
你要真实
呼唤爱心——《创造平等》讨论会发言纪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