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音乐
自然界中一切的风声雨声,水声涛声,兽声鸟声,甚至如花开花落的声响,都有一定的顿挫抑扬。人在未有言语时说发出的意思混沌的呼号叫笑,也都是自成天籁。这些都是最早的音乐或音乐的母型。人到发现了自然音乐中的规律,于是便有音阶与律吕的产生,由于音律的合理组成,使音乐更加成长了。
人类的语言发明后,一种兼含着明确意识的音乐出现,它便是诗歌。诗歌对于音乐似乎只是一种分枝或者变种。但言语的音律性有限制,而音律的发展无限制,意识的音乐超越了音律的限制而成长,于是诗与歌便逐渐分离,诗歌与音乐也逐渐分离了。
随着两者的成长与分离,同时更为社会的分化说强迫,诗歌与音乐都错误地走上了权贵奉仕的道路。技巧归诸宫廷。本质留在民间。技巧随着时代的翻新而翻新,本质随着人民的用在而用在。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感情,人民的愿望,始终保持着诗歌与音乐的不断的本流。
三十年来人民在呼唤,要把诗歌和音乐各自的本流充沛起来,要把技巧与本质合而为一,要它们整个地奉仕于人民,反映人民的生活,表达人民的情感,成就人民的愿望。经过三十年的辨证的发展,雅与俗,新与旧,外来与固有者,渐渐到了可以成为新的综合的时候了。人民在要求着新的人们艺术,新的民族形式。
诗歌与音乐要在这新的要求之下平衡地发展,而保持着密切的关联,要以人民的意识为意识,时代的节奏为节奏。没有意识的节奏不能成为音乐,没有节奏的意识不能成为诗歌,这对流动的时间艺术应该成为新中国的呼吸,并使其他的姊妹艺术在同一的呼吸之下而发展着新的生命。就这样,我们服从人民的号召,我们要创生新音乐与新诗歌,新音乐与新诗歌的大合抱,和一切艺术的大合抱,奉献于我们至高无上的主——人民。
1946 年 6 月 9 日于上海
忆成都
离开成都竟已经三十年了。民国二年便离开了它,一直到现在都还不曾和它见面。但它留在我的记忆里,觉得比我的故乡乐山还要亲切。
在成都虽然读过四年书,成都的好处我并不十分知道,我也没有什么难忘的回忆留在那儿,但不知怎的总觉得它值得我怀念。
回到四川来也已经五年了,论道理应该去去成都,但一直都还没有去的机会。我实在也是有些踌躇。
三年前我回过乐山,乐山是变了,特别是幼年时认为美丽的地方变得十分丑陋。凌云山的俗化,苏子楼的颓废,高标山的荒芜,简直是不堪设想了。
美的观感在我自己不用说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迁,客观的事物经过了三二十年自然也是要发生变化的。三二十年前的少女不是都已经成了半老的徐娘了吗?
成都,我想,一定也变了。草堂寺的幽邃,武侯祠的肃穆,浣花溪的潇洒,望江楼的清旷,大率都已经变了,毫不容情地变了。
变是当然的,已经三十年了,即使是金石也不得不变。更何况这三十年是变化最剧烈而无轨道的一世 ! 旧的颓废了,新的正待建设。在民族的新的美感尚未树立的今天,和谐还是观念中的产物。但成都实在是值得我怀念,我正因为怀念它,所以我踌躇着不想去见它,虽然我也很想去看看抚琴台下的古墓,望江楼畔的石牛。
对于新成都的实现我既无涓滴可以寄与,暂时把成都留在怀念里,在我是更加饶于回味的事。
1943 年 2 月 13 日
一、万物有灵
白鹭
夕暮
墓
白发
水墨画
路畔的蔷薇
山茶花
杜鹃
小麻猫
银杏
芍药及其他
丁东
石榴
鸡雏
寄生树与细草
羊
芭蕉花
孤山的梅花
蚯蚓
大象与苍蝇
大山朴
小皮箧
鸡之归去来
驴猪鹿马
二、阅读 、 创作给我带来生活的乐趣
卖书
竹阴读画
梅园新村之行
写在菜油灯下
梦与现实
我们的文化
我的散文诗(四题)
游湖
我是中国人
菩提树下
雨
浪花十日
影子
冷与甘
昧爽
诗歌与音乐
三、留下痕迹,成了岁月,成了回忆
重庆值得留恋
忆成都
初访蓝家庄
向着乐园前进
长沙哟,再见 !
飞雪崖
在梅兰芳同志长眠榻畔的一刹那
鲁迅与王国维
访沈园
致宗白华(节选)
论郁达夫
悼闻一多
罗曼·罗兰悼词
痛失人师
亦石真正死了吗?
悼江村
今屈原
螃蟹的憔悴——纪念邢桐华君
一支真正的钢笔——在邹韬奋先生追悼会上的讲演辞
断线风筝——纪念于立忱女士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