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曾漫游中国、印度和欧洲,以万里路参证万卷书,每有所感所悟,辄发而为文。本书是闻中教授历年所作思想随笔和旅行札记的集子,熔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于一炉,会通中外,兼论古今。本书记录了他涵泳于不同的文化生态、宗教和哲学体系后对生命的体悟和思考。全书用凝练优美的文字、灵动闪光的哲思,展现了作者独特的精神世界,指引着读者在种种困顿中坚守生命的真谛、寻找真实的自我,从而更加坚定、温和地拥抱这个世界。
谁将从书籍中惊醒?
博尔赫斯曾把书叫作“物中之物”,大意是,它看似一物,实则物中有精神,是活的精神与心灵。他说:“我们把所有的书,不仅圣书,还有其他书,都当作圣典。这是对的,因为我们的工具,人类制造的工具—一把剑、一副犁,只是人手的延长。而望远镜与显微镜乃是人的视力的拓展。但是说到书,其意义要大得多。一本书是想象和记忆的扩大。书籍也许是我们借以了解过去,也了解我们个人过去的唯一的依凭。”下文是十几年前的一个随感,我当时记有一段话:“我来到世上以前,它们已经存在;在我离开以后,它们将继续存在。我所做的,就是从生到死的这段距离之中,抗拒生命热忱的冷却、淡漠和遗忘,通过它们来见证存在,触痛灵魂,以及提醒生命的来去方向。”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读书人的内心世界,我建议你去看看他的书房,检阅一下此人的藏书,大致上会有个把握;假如你感觉还不放心,那不妨摩挲几日,通过书籍被阅读的痕迹看看他的阅读情况,这情况包括他实质上的阅读路数和阅读质量,那么对他的精神境界—甚至精神品格就几乎可以下一个判断,而且应该不会相差太远。我认为这比从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来判断要准确得多,只要你的心灵足够敏感。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房其实就是他的精神内室。你走向他的书房的同时,也就是走向他的内心。不管这人站在何种高度、运用何种辞藻,其秘密大都藏在书房里面。一个人的精神道路说穿了,其实也就是他的阅读之路,这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一些韬光养晦而不愿他人步入自己内心的人,是宁愿不藏书,或者把它们秘密暗藏,也不愿袒示于他人的。听说钱锺书先生家里就是不藏书的,我表示理解。同样,一个不率真的人,也是不会轻易向他人泄漏自己的读书路径的,尤其是某条重要暗道,那里藏着几本构成他一生的思想基石的书。所以,我一直有一个雄心,想写几部特殊的传记,我把它们叫作精神传记,是以传主的不同生命阶段的重要书籍来解读人类伟大思想成长之秘密。只是担心工程过于浩大,至今心存怯意,未能动笔。
由于书房里藏着其主人全部的思想肌理和内心的隐秘,所以,书房也就是一个人骨骼步步壮大和精神信念逐渐生长的场合。如果有机会走进一个前辈学人的书房,这一特殊机缘对年轻一代生命成长的促成往往至关重要。如童年萨特曾偷偷溜进他祖父的书房,眼见满壁满墙砖头大的书籍,虽然还不晓得书中夹藏着何等事物,但小小心灵却像风帆一样地鼓满了敬畏,并隐隐觉得自己的一生也将会与这些书籍发生联系,宿命如约而至,仰头覆盖萨特此后的人生。
许多年以前,我便已经意识到,自己此生无法摆脱平庸的命运,在人生的舞台上,在最黑暗的某个角落,生命之火静静地燃烧,然后静静地熄灭。一切无法阻止,一切也无法挽回,不会有什么大事临到我的身上。所以,拓宽生命的边界,增强人生的意义,唯剩阅读一路了,自己可以像个僧侣团成员,享受着智慧的盛宴。通过阅读,我曾经将自己的触角迎向许多敏感的心灵,我还找到了超越时间的道路。
由于我对阅读有着无比的热爱和崇仰,所以我讨厌被人唤作藏书家,甚至可以这么说,我对生活的相当一部分热情就来自对伟大书籍的阅读期待。它们通常藏在过去,而魅惑之力却把我牵往末后,它们在时间的后头,伸出一只未来之手把我牢牢抓住,使我鼓起生的意志。所以,藏书与我无关,我只跟阅读有切肤的疼痛、刻骨的联络。
但是,话要说回来,就生命智慧的收益而言,读书其实还是退而求其次的事,一个真正有悟性的人,是可以直接师承天地的,直接领受大地的哲学和万物的启示。道法自然,直接置身于天地之间,万物都会把自己的秘密毫不吝惜地倾囊相授,滔滔不绝,诲人不倦。但一般说来,老子的这种智慧无法临幸后人,因为我们的生活已经面目全非,与自然之间也隔着太多的障碍物,而且这些障碍物大都以其文明的产物的名义获得存在的权利,牢不可破。所以自然已经不再自然,自然也躲开了今日的生活,躲回到圣人的嘴巴和内心:最多的智慧被古人用沉默把守着;偶有一些言论散落到书籍里面,才有幸被我们保存。所以只有通过阅读,面见古人—只有面见前圣先贤,才能一洗我们内心长久的不满和积垢,才能赤子一般地与自然重逢,除此之外,已经别无他途。
在阅读和创造性的领域,速度历来是天才们的事业。当十六岁的霍夫曼斯塔尔已经写出了一生中最漂亮的诗句,思想成熟得像一个百岁老人;当十九岁的蓝波已经完成了他生命中的所有杰出诗篇的时候,试想,还有什么样的伟大事业能够激动他们那颗不安的心灵呢?看来,唯有弃去精神的探险,做一名海盗或者军火商这等生命的真正探险者,才能约略满足一点他们的内在饥渴,使之像风一样地燃烧自我的生命!这些过早到达高峰的天才,也预示着生命中的某种捷径。他们必然有着超常规的路数,才能轻而易举地抵达终点。茨威格在他的人生自传里说:“到了中学的最后几年,我们在专业判断和文采斐然的表达能力方面,甚至已经超过那些著名的专业评论家。”
唐代大儒韩愈也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看来,从这些深入生命堂奥的人的话语的一致性当中,我们可以隐约得知,成长路上必有某个秘诀,使得少年迅速超越侪辈,挤进伟人的队伍。这个秘诀使得他们起点很高,路数很正。它就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平庸的读物上面。它可以用两个人的话来做一分为二的解读。第一,是爱默生的话:“不超过五十年的书不读。”这话是从读书的消极面来讲的,它的“不读”为我们的生命赢得了时间。第二,是熊十力的话:“经是常道,不可不读。”此语才是我们所云的秘诀,却很少有人去真正实践,去行履。但一定是天才成长的必经之路!
时至今日,面对莽莽苍苍的无数经卷,如果有谁敢现身断言自己的言说便是真理,那么此番言说已显得十分可疑。在此,我不想否定他人的确信,更不想让自身也陷于言说的泥潭之中,可是不妨重复斯宾诺莎的珠玑之语:无论多么伟大的言说者,也仅是真理乐海中的一个声部。很多个无眠之夜,当我的清醒和我的睡眠进行激烈的对抗,使我身心俱疲之后,我在我的书房里,就像躺倒在无边的森林中一样,我分明听到了无数的生命在书籍纸张中滋长的声音,我的目光一一掠过佛陀、老子、耶稣、莎士比亚、但丁、卡夫卡、福克纳、柏拉图、列夫·托尔斯泰……他们齐整地肃立一旁,悄无声息。我突然悟得:这些夹藏在纸张背后的伟大魂灵,也仅仅是林中一束束花蔓,它们馥郁的幽香唯有依于生活和我们人类共有的人性土壤才得以现身说法。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一点事实已经变得越来越明确,那就是:终我此生,亦无法阅毕自己的藏书。何况书还在不断地增加,何况还有无数的图书馆在张着巨口诱惑着我。在末后的日子,纸张形成的汪汪大洋在继续上涨。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其实,我们从古人阅读的仅有的几本书中却提炼出诸如《庄子》《中庸》等如此饱满的智慧,就可以得知无数的书籍是可以一把火焚毁的,毫不可惜。而且,这种无知的低首阅读将很可能是终生的迷途,从许多智者的箴言中我们已经得知:宇宙的一切信息早已藏于一己之身。生命到了一定地步,必须向内走,而不再是向外寻索。所有有效的向外的道路都将筑就通往内心的桥梁。某一天,我们从书籍中走出,也许就会像一个梦中人从酣眠中惊醒一样仓皇失措!
目 录
前言:我在田野上细细地品尝过光的滋味 001
谁将从书籍中惊醒?
我的书房,我的梦 011
一片飘进我的窗户的叶子 015
每一幅风景,都是灵魂的一种状态 018
谁将从书籍中惊醒? 022
孔子会得救吗? 028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032
作为人间究竟之道的《道德经》 037
真实人生,勿被虚假智慧架空 042
梦与觉 046
美不是存在,而是发生 050
伟大的“水溶于水” 055
我所握住的那一把流沙 062
真生命是一场“习坎”之旅 068
方东美说 “功德慧” 072
命运与智慧 081
文明既成,人间学问即第一典要 086
生命的冬夜,当以勇气、智慧与爱来照亮 093
不了了之,是世间之常则
印度的日常甜品与糖 107
东学西渐第一人:斯瓦米·辨喜 112
乔答摩王子告别妻儿的那个暗夜 124
泰戈尔与奥坎波的传奇爱情 130
瑜伽与自我生命的那一把乐器 133
宗教与艺术,其深处是瑜伽 137
智慧瑜伽的终极追求 141
中国人的信仰,印度人做梦也想不到 147
一位当代中国学人的千瓣莲花 150
不了了之,是世间之常则 154
觉醒是唯一的解脱 159
存在是一本打开的书 165
我们究竟在恐惧什么? 169
喜乐与悲伤 174
不执与无畏 178
内在的朝圣 183
信仰为什么是必要的? 190
世界如森林,心意似迷宫 194
在生命的收割当中,收获的全是自己
在生命的收割当中,收获的全是自己 203
我们都是穴居者 207
神话少年伊卡洛斯的翅膀 211
但丁:生命就是伟大的朝圣之旅 215
拉格比,一个充满祈祷的小镇 228
我穿过了泰晤士河的川岸 232
莎士比亚就是一切 235
万物的灵魂 241
论叔本华与行动瑜伽 245
爱默生:美国精神的后花园 250
突然想起了乌纳穆诺 256
昆德拉与上帝的笑声 261
德沃斯基的音乐 270
悉达多与轴心精神 275
灵魂收获我们看不见的远方 284
跋文:从“为学日益”到“为道日损” 292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