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蒙学 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蒙学对中国道德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的发展 甚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颇受日本、朝鲜、俄国及一些西方国家的重视。
本书精选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小儿语'、'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10种被广泛认为*有代表意义、*很好的蒙学读物 予以文化背景介绍、现代译文评析和词句典故注解。书中介绍了古代有关文史哲经、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名物典故、风俗人情、礼仪道德、勤勉故事、很好诗歌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
三字经
[宋]王应麟/原著
说明
《三字经》是宋代出现的启蒙课本。关于其作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南宋名儒王应麟,但明朝黄佐的《广州人物传》卷十、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一、清朝恽敬《大云山房杂记》卷二都说是宋末元初的区适所撰,清代的邵晋涵则说是明人黎贞所撰。该书明清以来续有增补。民国初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就其中若干不准确的、不全面的地方作了补充修订,名为《重订三字经》。
《三字经》全书由三字一句的韵文写成,读起来颇是顺口。宋代以后700多年,它一直是较为流行的启蒙课本。明代的人记载该书“文殊驯雅,童子多习诵之”,章太炎曾谈到:“若所以诏小子者,则今之教科书,固弗如《三字经》远甚也。”意思是说,当时的教科书,没一本赶得上《三字经》。
清代,俄国人为了侵略的目的,在北京建俄罗斯馆,开始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国的许多书籍被运到俄国译成俄文。当时在彼得堡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汉学家。沙皇俄国进行教育体制的大讨论,其中之一就是由《三字经》引起的。《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战国著名思想家孟子小的时候,住在坟墓旁边,每天玩埋死人游戏,其母认为这种环境对孟子不适宜,于是搬家。新的邻居是一个屠夫,孟子每天又玩杀猪的游戏。其母再把家搬到一所学校附近。此后,孟子每天玩着读书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才能促进他的学习。孟子的母亲三易住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让孩子念书。俄国的教育改革者便以此为据,认为教育和环境具有一定的关系。
那么,短短千把言的《三字经》何以长达700多年成为中国流行的启蒙课本,又何以受到俄国汉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俄国教育改革家的一项启示?读者如果细细品味这千把言,就可体会到其内涵是何等的丰富而博大。它简直是—部微缩的百科全书,涉及到文史哲经、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名物典故、风俗人情、礼义道德、古人勤勉故事、优秀诗歌等。这短短的千把言,真可让青少年大开眼界。以历史为例,该书只用了324字就把上古至清的历史简明扼要地勾勒出来了。想想今天的大学生,对中国的朝代先后次序背不出来的,又何止—两个?至于章太炎所谓“大学生有不知周公者”,就更不足为怪了。
除了知识方面的启蒙外,该书还重视方法论上的启蒙,它在简显易懂的文字中揭示了—条治学的捷径,简直如同国学大师开的书单:“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史虽繁,读有次”;“先四史,兼证经,参《通鉴》,约而精”。
至于《三字经》开篇和结尾反复强调的读书的重要性,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五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当然,《三字经》中也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我们必须用合乎新时代思想的价值观念,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作出贡献。
人之初①,性本善②。性相近③,习相远④。
①初:开始。②性:人的本性。善:善良。③近:接近。④习:习惯,远:差别大。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①,性乃迁②。教之道③,贵以专④。
① 苟:如果。②迁:变化。③道:方法。④专:专一。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①,择邻处②,子不学,断机柕③。
①昔:以前。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②孟子的母亲认为邻居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影响,为了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迁移住处。③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孟子厌学时,孟母停下织布的工作来教育孩子。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育他。
荀季和①,有义方②,教八子③,俱名扬。
①荀季和:东汉时期—博学之人。②有义方:有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义:正义,道义。③荀季和的八个儿子都成了大器,有“荀门八龙”之美称。
【译文】东汉时期,荀季和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八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①,父之过②。教不严,师之惰。
①抚养子女而不教育他们。②过:过错。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①。幼不学,老何为?
①非所宜:不应该。宜:应该,适当。
【译文】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①,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②。
香九龄,能温席③,孝于亲,所当执④。
融四岁,能让梨⑤,弟于长,宜先知。
①玉琢(zhuó):雕刻。②礼仪:礼节仪式。③香九龄,能温席:香,黄香,东汉人,字子强,9岁丧母。典型的孝子。夏天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以身子为父亲温暖棉被。博通经典,和帝时儿尚书令。④执:遵守,保持。⑤融:孔融(公元153—208年)。汉末文学家。能诗文,“建安七子”之一。孔融4岁时与诸兄食梨,他挑小梨,把大梨让给兄长们。为幼能识礼之典范。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①,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①首:首先。孝:孝敬父母弟(tì):同“悌”,尊敬
兄长。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①。天地人。三光者②,日月星。
三纲者③,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①三才:“才”亦作“材”,古指天、地、人。《易•系辞下》: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②三光:指日、月、星。《白虎通•封公侯》:“天有三光,日、月、星。”③三纲:封建社会中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汇•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孔颖达疏引《礼纬会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提网的总绳,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
【译文】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的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要相亲相爱,夫妻之间要和顺相处。
曰春夏①,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②。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③。
①曰:句首语气词。②运:运动。穷:尽。③应:相应,对照。乎:于。
【译文】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东、南、西、北,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稻梁菽①,麦黍稷②,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③,此六畜,人所饲。
①菽(shū):豆类的总称。②黍(shǔ):去皮听叫黄米,
重要粮食作物。稷(jì):古代的一种粮食怍物,有的书说是黍
的一类,有的书说是谷子,即栗。③豕(shǐ):猪。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马、牛、羊、鸡、狗和猪,叫作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目录
三字经
百家姓
弟子规
千字文
千家诗
五言绝句
五言律诗
七言绝句
七言律诗
笠翁对韵
卷上
卷下
声律启蒙
卷上
卷下
小儿语
四言
六言
杂言
幼学琼林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龙文鞭影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