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学者郑樵主张《春秋》就是鲁国的史记,并不包含什么微言大义;后世经学家试图探寻《春秋》褒贬进退之义例的做法,其实是在破坏《春秋》的价值。清代学者袁谷芳和郑樵的看法一致,认为《春秋》的价值在史料上,而非义理上。他主张《春秋》就是鲁国旧史,即便孔子阅读并收藏过《春秋》,也无法改变它的史书性质。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的意见则更为激进。王安石直接将《春秋》戏称为“断烂朝报”,即陈腐零散的朝廷文书。可见,在王安石的眼中,《春秋》只是一部残缺零散的史书,其史料价值尚且乏善可陈,更毋庸说什么修己治人、安邦定国的经学价值了。
不过,从历代保存下来的文献看,坚信“《春秋》是一部包含义理原则与价值评判之经书”的观点还是占了主流。《庄子·天下》记载:“《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庄子·天下》是先秦时期评点诸子、综论各家的重要文献,其客观性较之《庄子》外、杂篇的其他篇目要高得多。《天下》概括《春秋》的特质是“道名分”,这可以与孔子的“正名”思想以及先秦的“名实”之辩联系起来理解,隐约折射了《春秋》拨乱反正的匡正作用。又如《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评点“六经”各自的教化功能,说道:“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春秋》的教化作用是通过“属辞比事”来实现。所谓“属辞比事”,并不是简单地在形式上修饰文辞,而是依照历史事件所昭示的深层意蕴,来选择和厘定合适的记载方式与表述手法。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笔则笔,削则削”。与保证记事的客观性以及凝练语词的准确性相比,“属辞比事”是更高的要求,也更难做到。倘若无法敏锐捕捉到典型历史事件的深层次意义,则下一步的微妙记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礼记·经解》继续说道:“《春秋》之失,乱。”如果仅仅从皮毛上掌握了《春秋》之教,妄图“属辞比事”,那么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就会呈现出头绪不清、义理乖张的混乱局面。只有“深于《春秋》者”,才能做到“属辞比事而不乱”。
……
展开
第一章 《穀梁传》的思想史定位……5
第一节 《穀梁传》是一部什么样的书?……6
第二节 《穀梁传》是否蕴含哲学思想?……49
第二章 秩序的失落与重建:《穀梁传》政治哲学的主题……62
第一节 宗法礼乐秩序的建立与瓦解……67
第二节 重建秩序:《穀梁传》的使命……80
第三章 《穀梁传》秩序重建的观念基础……98
第一节 《穀梁传》的时序观念……99
第二节 《穀梁传》的“天道”观念……115
第三节 祖先崇拜与道义观念……135
第四章 《穀梁传》所重建的天下秩序……152
第一节 尊周……163
第二节 内鲁……193
第三节 同诸夏……203
第四节 华夷之辨……245
第五章 《穀梁传》所重建的国家秩序……260
第一节 正国君……265
第二节 世子制度……287
第三节 君臣关系……302
第四节 重民……320
第六章 《穀梁传》所重建的家庭秩序……336
第一节 父子关系……344
第二节 夫妇关系……358
第三节 兄弟关系……373
结 语……387
参考文献……393
附 录……408
魏晋经学之华章: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
—以经典解释学方法为视角……408
二十世纪以来国内《春秋穀梁传》思想研究述评……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