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自《心理学导论:人格、社会与异常心理学》的第13章“社会心理学”
吸 引
殊的依恋关系帮助我们处理所有其他关系。那么,是什么心理化学物质引起了友谊和爱情呢?社会心理学给出了一些答案。
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13-12 :为什么我们会结交或爱恋某些特定的人?
我们一直想知道怎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喜爱,以及是什么导致了我们感情高涨或消退呢?是亲不敬,熟生蔑,还是熟悉会强化我们的感情呢?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呢,还是“相反相吸”呢?美貌只是肤浅的,还是吸引力至关重要?为了探索这些问题,请思考我们彼此喜欢的三个成分:接近性、外貌吸引力和相似性。
接近性 在友谊变得亲密之前,必须得有友谊。接近性——空间上的接近——也许是友谊最重要的推动因素。接近性为攻击提供了可能,但更多情况下会引起喜欢。很多研究表明,人们最有可能喜欢那些住在附近的人,班级里坐在旁边的同学,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工作的人,共用一个停车场的人,或是在同一个餐厅吃饭的人。人们甚至最可能与这样的人结婚。不妨看看周围。双栖始于相遇。(新科技能将空间上不邻近的人联系在一起,参见特写:在线配对与快速约会。)
接近性产生喜欢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一个新异的刺激反复地呈现——不管它们是无意义的音节、音乐片段、几何图形、汉字、人脸,还是组成我们名字的字母——都会增加我们对它们的喜爱(Moreland & Zajonc, 1982;Nuttin, 1987; Zajonc, 2001)。人们甚至更可能与姓或名和自己相似的人结婚(Jones et al., 2004)。
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会引起喜爱(Bornstein, 1989, 1999)。莫兰和比奇(Moreland & Beach, 1992)通过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找来四位吸引力大致相等的女性静静地与一个有200 名学生的班级一起听课,她们听课的次数分别是0,5,10 和15 次。最后,向同学们展示这四位女性的幻灯片并让他们对每位的吸引力划分等级。谁最具吸引力呢?是那位被看到次数最多的女性。这一现象对于下面这位小伙子来说应该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情,他曾写了700 多封信,恳求女友嫁给他,她最后确实结婚了——新郎是那位邮差(Steinberg,1993)。
没有谁的面孔比自己的更熟悉了。这有助于解释一项有趣的研究结果(DeBruine, 2004):人们喜欢那些相貌中包含了自己的面部特征的人。研究者(DeBruine, 2002)让大学生与虚拟的玩家一起玩游戏,如果虚拟玩家的照片加入了大学生自己面孔的一些局部特征,大学生就会更信任虚拟玩家,更愿意合作。我当然信任我自己(也见图13.13)。
外貌吸引力 一旦接近性提供了接触的机会,什么对我们的第一印象影响最大?对方的真诚?智慧?人格?众多的实验表明,是一个比这些都要肤浅得多的因素:外貌。我们常常被教导“美貌是肤浅的”,“外貌具有欺骗性”,因此这些研究结果令我们不安。
在一项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对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新生进行随机搭配,让他们参加一个欢迎舞会(Walster et al., 1966)。在舞会开始前,研究者对每个学生进行了人格与能力测试,并对他们的外貌吸引力打分。舞会的当晚,在搭档们跳舞和交谈超过了两个小时之后,让他们评价自己的约会。是什么决定他们是否相互喜欢呢?似乎只有一个因素产生关键作用,那就是外貌。男性和女性都最喜欢长相好的搭档。虽然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说对方的长相对她们没有影响(Lippa, 2007),但男性的长相确实会影响到女性的行为(Feingold,1990; Sprecher, 1989; Woll, 1986)。快速约会实验证实,外貌吸引力会影响男女两性对彼此的第一印象(Belot & Francesconi, 2006; Finkel &Eastwick, 2008)。
人们的外貌吸引力有着广泛的影响。它可以预测一个人约会的频率、受欢迎的程度、他人对其人格的最初印象等。我们并不认为有吸引力的人更富有同情心,但实验参与者认为他们更健康、更快乐、更为敏感、更成功和富有社会技能(Eagly et al., 1991; Feingold, 1992; Hatfield & Sprecher, 1986)。具有吸引力且穿着得体的人更有可能给将来的雇主留下好印象,并在工作中取得成功(Cash & Janda, 1984; Langlois et al., 2000; Solomon, 1987)。对收入的分析表明相貌平庸或者肥胖都会减分,而美貌则能加分(Engemann & Owyang, 2005)。
对100 部从1940 年到90 年代的高票房电影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电影中,外貌富有吸引力的人物被描绘得比那些外貌不富有吸引力的人物精神更高尚(Smith et al., 1999)。但是,好莱坞的角色模式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从注视的时间来判断,即使是婴儿也更偏爱有吸引力的外表(Langlois et al., 1987)。伯明翰大学教授赫尔(Hull, 1990, p. 23)在失明后发现,上述情况在一些盲人中也会出现。同事对一位美貌女性的评述奇妙地影响了他的知觉。他感到这是“可悲的……但是我仍有这种感觉……眼睛正常的男性对女性的想法对我有什么意义呢……但是,我仍关心他们的想法,我似乎并不能摆脱掉这种偏见。”
有些人认为看重外貌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明智的。两个关于吸引力的发现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安心。首先,令人惊奇的是,人们的吸引力与他们的自尊和幸福无关(Diener et al., 1995; Major et al., 1984)。除非刚刚与那些极具吸引力的人作了比较,否则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是缺乏吸引力的(Thornton & Moore, 1993)。(这也许多亏了曝光效应,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了自己的长相。)其次,很有吸引力的人有时会怀疑人们对他们工作的赞赏其实是对他们外貌的一种反应。当不是很有吸引力的人被称赞时,他们更可能认为这种赞赏是真诚可信的(Berscheid, 1981)。
美是存在于特定文化之中的——大部分审美标准都受到特定时空的影响和制约。为了看起来具有吸引力,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穿鼻子、拉长脖子、缠脚、染发或给皮肤涂色、暴饮暴食以增肥或减肥以显得苗条、束紧皮衣使胸部看起来更小,或利用外科手术往乳房里填充硅胶然后穿上丰胸内衣以显得更为丰满。在北美,20 世纪20年代轰轰烈烈的追求极瘦的观念被50 年代温柔、性感的玛丽莲?梦露形象所代替,而这一形象又被90 年代身材苗条但胸部丰满的形象所替代。
如果我们天生没有吸引力,我们也可以试着去购买美貌。美国人目前在美容用品上的花费已经超过了教育和社会服务的总和。即使这样人们还不满足,数百万的人接受整容手术、盖牙术和牙齿美白、注射肉毒素除去皮肤皱纹以及激光除毛术(ASPS, 2010)。
然而,吸引力的某些方面确实能够跨越时空(Cunningham et al., 2005; Langlois et al., 2000)。身体提供了生育力的线索,因而影响性吸引力。如进化心理学家所解释的(见第5 章),从澳大利亚到赞比亚,很多文化中的男性认为那些外表看起来年轻、生育能力强的女性更有吸引力,而判断的依据是低腰臀比(Karremans et al., 2010; Perilloux et al., 2010; Platek & Singh, 2010)。女性则认为那些看起来健康的男性,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成熟、有地位和富有的男性具吸引力,在排卵期尤其如此(Gallup & Frederick, 2010; Gangestad et al., 2010)。当然面孔也很重要。当人们分别评价异性的 面孔和身体的时候,面孔能更好地预测整体的喜欢程度(Currie & Little, 2009; Peters et al., 2007)。
我们的感受也会影响对吸引力的判断。想想有两个人。第一个人诚实、幽默而且彬彬有礼。第二个人粗鲁、无礼貌且满嘴脏话。哪一个更有吸引力?大多数人认为性格有魅力的人外貌也有吸引力(Lewandowski et al., 2007)。我们认为自己所喜欢的人有吸引力。在罗杰斯和海默斯坦的一部音乐剧中,王子对灰姑娘这样问道,“是因为你美丽我才爱你,还是因为我爱你你才美丽?”很可能两者皆有。随着我们见到所爱之人的次数增多,他们外表的不完美变得不显眼而他们的吸引力却变得更为明显(Beaman & Klentz, 1983; Gross & Crofton, 1977)。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写道:“爱不是来自眼中,而是来自心中。”爱上某个人,你就会看到他(她)一天比一天美丽。
相似性 接近性让你接触到某个人,并且你的外貌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那么现在影响你们能否由熟人转变为朋友的因素是什么呢?比如,随着你对一个人了解的深入,你发现你们有很多不同之处,或者你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哪一种情况会使你们更加相互吸引呢?
这是个好故事——非常不同的类型喜欢或热爱彼此。艾诺?洛贝尔书中的青蛙和蟾蜍,《暮光之城》系列中的爱德华和贝拉。这些故事用我们很少经历的事情取悦我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不喜欢与我们不同的人(Rosenbaum, 1986)。朋友或夫妇比那些随意搭配的人更可能表现出相似的态度、信念和兴趣(还有年龄、宗教信仰、种族、教育水平、智力、吸烟行为及经济地位等)。
而且,人们之间的相似点越多,他们之间的好感也就越持久(Byrne, 1971)。记者沃尔特?李普曼的推测是对的,即“当相爱的人有许多共同的爱好,而不仅仅是互相喜欢时,爱情会持续下去”。 相似可以带来满足感。差异通常会招致讨厌,这可以解释许多异性恋男性为什么看不惯那些与他们在性取向和性别角色上都不相同的同性恋男性(Lehavot & Lambert, 2007)。
接近性、外貌吸引力和相似性并非吸引的全部决定因素。我们也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尤其是当我们的自我意象较低的时候。当我们认为某个人喜欢我们,就会更热情地回应他们,进而使他们更加喜欢我们(Curtis & Miller, 1986)。被人喜欢是一种很有效的奖赏。
的确,一个简单的吸引回报理论就可以解释我们迄今所考虑的所有问题,即我们会喜欢那些行为对我们有奖赏作用的人,并且我们会继续维持回报多于付出的关系。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在邻近的空间里生活或工作时,与这个人发展友谊需要花费的时间和努力较少,同时又可以享受友谊所带来的好处。具有吸引力的人可以带给人们美的愉悦,与他们交往可以获得社会性的奖赏。那些与我们有相似观点的人可以为我们提供支持。
……
展开
——黄希庭
西南大学资深教授
原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届和第八届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
《心理学导论》通常是学生接触心理学的本学科教材,也往往是非专业人士了解心理学的本专业书籍,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我曾参与原书第5 版的翻译工作,目前的版本译自全面更新后的第9 版。我愿意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因为它有三点非常打动我。
首先是本版的内容。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个版本反映了学科近年的发展,和当代社会联系密切。而且,本书章节涉及内容全面,可以帮助使用者全面了解心理学科目前的概貌。其次,这本教材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介绍批判性思维在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这点对于我们使用翻译的教材尤为必要。第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本书的编审人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审校书稿。在目前讲求速成的年代,能扛住各种压力,慢慢打磨,这种精神和态度,让我敬佩不已。本书特约编审谢呈秋博士是我的学姐,长期在英国从事学术工作,有丰富的英文写作和编审经验。
我很有信心地向大家推荐这本《心理学导论》。优秀的原版教材加上高质量的审校,它是一本能够让我们的读者享受原汁原味的美国心理学入门教科书。
——苏彦捷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